第 134 章 祝福6(2 / 20)

,实在惺惺态!”

苏轼有些不忍心看:“祥林嫂历惹人叹息,反复言说,不过欲抒其悲,望获一二聊慰而已。然而那些镇民意寻来,听过一番、哭过一回便满足而去。他人之痛,反倒成为可堪赏玩趣事,当是......”

巧舌如簧苏学士也说不下去了。

唐朝。

先前便领略过鲁迅犀利峭刻又讽意十足笔锋柳宗元神严肃又带着叹惋:“男人、女人们、老女人、最慈悲念佛老太太、孩子、母亲,这几笔囊括所有人,所有人都厌弃了祥林嫂。”

“她未必知道她悲哀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厌烦和唾弃。”

刘禹锡接过话头,一字一句念着水镜冰冷文字,只觉眼前不再是方块小字,而是最锋利刀刃,毫不留地剖开

纷繁世相,刺破一切虚伪矫饰。

“最该被祝福之人,被拒绝于祝福之外,甚至遭受许多白眼冷嘲。鲁镇众,于鲁迅笔下,丑态毕现矣。”

刘禹锡只道心惊。

【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展现出同姿态,而是以一种猎奇般态度从四面八方寻来,或听或看祥林嫂“表演”。直到祥林嫂“说到呜咽,他们也就一齐流下了那停在眼角上眼泪。”仿佛是听戏看戏时固定程序,还要在结束后叹息一番,满足而去,肆意评论。实苦痛被消解,悲惨遭遇仿佛变成一个可供赏玩对象。】

【这时他们倒不麻木了,反而对他人不幸表现出了相当兴趣。确,只要不施加在自己身上,他人痛苦与灾难未必不能成为一种赏心悦目对象与体验。或许还会庆幸呢?她这样惨,对比起来我似乎活也不错,于是形成自我麻痹,遗忘自身苦难。】

【而且我们看他们反应,流泪、叹息、讨论,好似悲天悯人,其实同样是一场表演,在似是而非哀叹中反复确认自我善良。当完成这一切,他人痛苦就尽数成了咀嚼尽渣滓,再无多看一眼必要,于是烦厌唾弃、尖冷哂。在鲁镇众人身上,鲁迅实地刻画了人性残忍。】

啊这......

这些话说不甚平实,不过众人还是听明白了楚棠意思,他们有些迟疑:“这鲁迅,把人写也太坏了吧!”

“对啊!”身边人跟着附和,“他们可能是听倦了呢?这说他们存心恶毒似。”

“楚棠也是,什么鉴赏、残忍,我就看不出来。她是在乱阅读理解吧?”

“我也觉,话本子都是编,人哪有那么坏?”

他们接受不了这样直露指责,本能地不同意:“祥林嫂那么惨,大家怎么会不同她?肯定是乱说!”

【其实关于这个节描写我们可以对比阅读一下契诃夫《苦恼》。这篇小说讲是一个叫约纳马车夫刚刚历了丧子之痛,他几次三番向别人诉说自己痛苦,以缓解哀痛,但都没有人愿意听,所以他只好在一个寒冷冬夜向自己马儿诉说。】

小说文本并不长,为了听众能好地理解,楚棠还是将原文放在了课件,众人看着那异国文字,便好似也走进了湿雪纷扬昏暗街道,看到那个伛偻着身子、幽灵似车夫一次次试图诉说自己痛苦,都被无地打断。寒冷街头,寂灭人间,无人在意一个车夫痛苦,大雪好像把一切都冻住了,包括人心......

“太可怜了......”

不知是谁唏嘘一,现实描摹让人照见自身,他们忘记了先前别扭,被勾起回忆一般,絮叨起自己痛苦来。

“他死了儿子,我也死了儿子。去年闹灾荒......那么小孩子,活给饿死了。”一个农夫黯然地低下头。

“俺婆娘也死了。”一个汉子接着说,“她在举人老爷家做帮工,老爷家丢了东西,非说是俺婆娘脚不干净,夹带出来,把人打了一顿送回来。俺家请不起大夫,没几天她就咽气了。”

“俺家地被员外老爷抢走了......”

又一个中年抹了把脸,忽而恨恨地向墙上砸了一拳,“他们怎么会听咱们有多苦,他们巴不咱们给他当牛做马!”

“唉!咱们老百姓好好过个子,怎么就那么难呢?”

元朝。

写惯了底层悲哀关汉卿叹息着摇头:“原来异国百姓也是一样苦楚......”

天下悲愁,一笔怎书尽?

北宋。

范仲淹语气不无感喟:“闷闷无言,悲苦难听。天下如约纳与祥林嫂一般苦命人不知凡几,老夫当愧对这一身官服!”

唐朝。

青年杜甫苦闷地握紧了拳头,恨吟诵:“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长安宅邸,白居易愤然执笔,试图记下后世呼号。

太极宫中,李世民着人将文章详记,预备结束后与《祝福》等篇悬在一处,警醒自己亦鞭策百官。

但楚棠重点毕竟不是车夫约纳,她继续道:【《苦恼》与《祝福》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位主人公都出自社会底层,就历了丧子之痛,有着“一样孤苦”。】

【但二者之间又有些许不同,《苦恼》中,车夫约纳诉说又无从诉说,冷漠社会让他进一步失语;《祝福》中,祥林嫂则是逢人就诉说儿子阿毛故事,大家开始表现很有兴致,但实际也不是为了倾听,而是把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