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莫须有(1 / 2)

新察哈尔城修建好以后,已经是二月了,可以开始春耕了。

今年的春耕是辽东最重要的大事,这是辽东第一年开始种植高产作物。

为了这次春耕,贾珠提前请叶赫部来的种植专家在辽东各处宣传这些种子应该如何种植,各个阶段有什么特点,应该在何时浇水,何时施肥。

虽然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但谁也不知道实际会遇到什么问题。

贾珠把这些种植专家送到辽东各处大农场,有他们现场指导,应该就可以避免很多意外。

种植新的粮食作物,是树立信心的时候,如果一年到头没有任何收获,那以后谁还敢种?

贾珠带回来的粮种还不够辽东全部的耕地都种上,20万亩种土豆,20万亩种红薯,30万亩种玉米,30万亩种小麦。

按照顺序,三月上旬种土豆,三月中旬种小麦和红薯,三月下旬种玉米。

种子种下去之后,一切就只有看天意了,水利设施还比较少,旱涝灾害是种植业必须经历的考验。

等高产作物种植成功之后,百姓们能够勉强吃饱,就可以开始修建水库和沟渠了,实现农业的正循环。

一直忙到四月份,春耕工作总算是结束了。

贾珠一直在辽东各地视察,实地去看各地的政策落实情况。

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老百姓依然热衷于种小麦,不管贾珠如何给他们保证,仍然有许多老顽固。

贾珠只能承诺他们,如果产量比不上小麦,就给他们补差价,缺多少,补多少。

贾珠确信,只要不出意外,玉米、红薯、土豆的产量肯定比小麦高,但是贾珠一个人信没用啊,得所有人都信才行。

有了官府的保证,老百姓这才放心大胆种植新作物。

这种保证,实属无奈,但是老百姓不信任,也是很正常的。如果一年没有任何收获,他们的生存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如果到时候,贾珠拍拍手,啥都不管了,那老百姓哭都没地方哭。

所以,这种保证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可以为他们增强信心。

同时也是对贾珠的考验,他自己都不确定的事,就不能随便安排下去。

至于有没有人把地里的种子刨出来,就为了骗贾珠的补贴?

不能说一定没有,但千万别被贾珠查到,查到一定要他好看。

还有可能就是政敌了,故意搞破坏,在青苗的时候就把庄稼铲了,中伤贾珠的决策和能力。

如果是在其他地方,是其他人发布的命令,还真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但现在是在辽东,谁敢来触摸贾珠的虎须?

就算是黄士俊在这件事上发难,找麻烦,贾珠都敢直接把他砍了。

第一批士兵训练是从去年的九月初到今年的二月末,三月,新的一批将士训练又开始了。

还是和以前一样,两个军营,贾珠至少都会去一起训练一个月。

掌控军官很重要,但给普通士兵的印象同样重要。

一支部队军魂的建立不能仅仅依靠中低级将领,主将的影响力才是最重要的。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主将悍不畏死,将士们的底气都要强的多。

基层出现问题,及时发现还可以纠正;但是主将出现问题,那都是根本性的问题。

贾珠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强军,还是忠心于贾珠的强军,每个士兵最好都打上贾珠的烙印。

五月和六月,贾珠都是在军营里度过的,人前显圣,又给这一批将士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简直不是人,哪有人能达到这种程度?

贾珠要达到的就是这种效果,手下的将士们知道他战力逆天,跟着贾珠战斗的时候,才敢奋不顾身往前冲。

一支不怕死的军队,在冷兵器时代,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

七月,就到了农作物陆续开始收获的时候。

最开始是土豆,毫无疑问,产量比小麦不知道高出多少倍。

丰收的百姓们都引以为神迹,称呼贾珠是上天降子,来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后来越传越邪乎,说贾珠是弥勒降世,来拯救众生。

本来阿穆岱就一直在找机会,制造谣言;辽东的这次丰收,就是直接的导火索,直把贾珠说成是天上的神明。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还真的有老百姓信了,而且越传越广。

贾珠知道的时候,第一时间就在各个城池贴了安民告示。

告知他们,这些农作物之所以高产,是因为品种原因,和神明没有半个铜板的关系。

不管他们信不信,这个动作必须要有,否则,隆正帝还以为是贾珠自己制造的舆论。

同时,贾珠也立即给隆正帝上了奏折,解释其中的原委。

至于隆正帝信不信,贾珠就不知道了。

反正隆正帝从一开始就防着贾珠,现在可能已经成为隆正帝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如果不是鞑靼和大金的存在,可能早就被叫回去了。

现在,召回贾珠的日程可能又要提前了。

如果连发十二道金牌,贾珠是回去还是不回去呢?

贾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