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白师傅(1 / 2)

东风逐日 不断惊喜 1052 字 14天前

西伯利亚袭来一股寒流,冷空气肆虐的沈阳城像一大片风滚草,在辽沈平原瑟瑟发抖。俞大猷三人逆风而行,奔向沈北新区的474厂。

474在沈北新区与铁岭接壤的山沟里,周边围绕着郊区农田,远处的山坡剃成条带,种植着大榛子,那是铁岭地区发展起来的产业,榛子卖到全国,所以这个最大城市铁岭,小品已经不是其主要产业,而是走向实体农业。平地盖着成片的大棚,里面是供应城市的蔬菜和鲜花,蓝色的棚顶很是壮观。再远处,群山如蛟龙出海,腾跃蛰伏,在越来越深的秋天,它们无一例外地呈现单调的褐色,等它们变成白色的时候,冬天就主宰了东北大地。

远离喧嚣的474厂,对外称特种车辆厂,成立于建国初期,最早在辽宁东部山区中,是备战备荒为人民时代的产物,那时候的中国,强敌环伺,受钢铁洪流碾压,不得不做最坏打算,同时也是刺刀上膛,不服就干,舍命的架势反倒镇住四方。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勾陈”就是最好的实证。

474厂远避人群的原因,还在于占地规模的庞大,它生产的轻量化罐式车、牵引式多轴线模块车、特种半挂车等等有自己的技术优势,所有产品基本用于军工。储教授推荐的白师傅,就是某车间专门焊接的老工人。由于此来是探路,俞大猷让李骁代替滕肖兰,腾出她在家和马一锤研究曲型的事情。

抛开474厂的特殊性不说,这条无名山沟的自然条件真是不错,首先,它远离公路,静谧,幽深,这样就避免了很多地磁的干扰,对一些专业性实验非常有利。而且这条山沟只有一个进出口,没有别的路,对人为的觊觎破坏也减少到最低。

向内行进的时候,俞大猷仔细观察了这条山沟,它的入口很小,越往里越宽敞,像一只抛开的大葫芦,沟的南侧小山,山顶是茂盛的刺槐林,山腰栽植的红松蔚然成林,东北就适宜这种常绿树种,飞着鹅毛大雪的冬天,红松林以墨绿相衬,深沉而浓郁,表现出的正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强精神。474厂栽这么大面积的红松,怕也是有心的吧,没错,他们的事业,确实需要这样的品质。沟的北面,不消说,森森的林木一统天下,可以想见,炎热的夏季,在这凉爽的地方工作是多么惬意的事情。相比之下,西郊工业区就处于下风了。

俞大猷赏着景,车就到了厂门口。大门是一座气派的门楼,带有中式风格,右侧的牌子写着厂名。三个人登完记,向白师傅所在的车间走去。

白师傅正在车间干活,俞大猷三人一进来,就被车间的整洁震撼到了:刷着绿漆的地面,给人宁静之感,绿色是最让人感到舒适的颜色,解除疲劳,愉悦身心。黄色线分割出地面通道,偌大的车间显得井然有序,每个工位都有工人,但一点不嘈杂,除了机器设备的翁翁声,再无其他。

车间内的情况,羡煞来访的三人,李骁嘴里啧啧不停,杨屿悄悄扯他的袖子,耳语道,“骁,别丢人。”可是他的羡慕也挂在脸上。

国企对国企,感情上亲近一层,白师傅对客人热情有加,对这份工作之外的工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然,俞大猷隐瞒了实情,只对白师傅说,单位有个外包活,难度挺大,白师傅在焊接技术领域德高望重,所以考虑再三,想请白师傅出山。如果白师傅肯赏脸,不嫌麻烦,那劳动白师傅先给做个样板。这番话说的既得体又诚恳,换成谁也无法拒绝,白师傅当然乐于有人承认自己的价值,问了焊缝的合格率要求,点头接下这个活。

于是,双方约定好,试焊后经专业机构探伤合格,再商榷下一步。

后面没说出来的意思就是,探伤不合格,也没再谈的必要了。

俞大猷没想到洽谈得这么顺利,心里高兴,往外走的时候,天空灰蒙蒙的,飘起零星的雪花,像蜂群似的在空中飞舞。俞大猷望着雪花,不由自主地哼起《我爱你塞北的雪》,俞大猷几乎从未在同事面前唱歌,虽然声音有所节制,但嗓音和曲调把握得非常好,感染了两个同事,三人摇下车窗,一起唱了起来

这雪对于他们来说,是鼓励,是有内心生发的愉快。

出了山沟,洁白的雪花愈发密集,每一朵花像一朵羽毛,飞翔在沈阳北郊的冻土上,又像上苍撒下的碎银,恩赐给大地上的人们。车窗前起了雾,杨屿按下按钮,雨刷器开始不停地刮掉扑向车窗的雪花,视线模糊,杨屿开得很慢,这也使三人有了反思回忆刚才情节的时间,杨屿最先反应过来,目视前方,嘴里说:“我有个感觉,老师傅的焊接技艺没那么高明。”

李骁一愣:“何以见得?”

杨屿说:“这还用问么,他说带的徒弟多么多么厉害,拿了多少奖,那不就是变相地抬举自己嘛。”

这话戳中了李骁,嘻嘻笑道,“我也这么想的。”

俞大猷见两人越说越没谱,拦截了话题:“你俩又信口开河。我看老师傅人还是不错的,人家那些荣誉、称号,都是实实在在的,焊接这一行干了一辈子,咋地也够格了,耐心等吧。”

杨屿和李骁互相半个鬼脸。

“我倒是担心家里,一车间的卷压不知道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