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姜熙凤来京,霸气侧漏(1 / 1)

晌午,京城火车站,姜熙凤感慨万千的抵达了站台,一旁的赵姨妈因为年岁颇高的缘故,遭受不住连夜的颠簸和疲劳,所以此刻显得脸色有些苍白。

正午的阳光,如同金色的绸缎,铺洒在京城火车站的站台上,为这座古老而又繁忙的城市,增添了几分温暖与活力。

赵姨妈这位历经沧桑的女子,踏着坚定的步伐,缓缓走下列车,她的脸上,写满了感慨与回忆。

赵姨妈,年岁已高经不起长途跋涉的颠簸与疲劳,此刻,她的面色显得有些苍白,双眼微闭,似乎在尽力调整着呼吸,以缓解旅途的疲惫。

姜熙凤的目光,温柔地停留在赵姨妈的身上,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

她深知,赵姨妈不仅是自己生命中的一位亲人,更是一位见证过无数风雨的长辈。在她的身上,承载着家族的荣光与辛酸,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沧桑。

姜熙凤轻轻地扶住了赵姨妈,仿佛在用这种方式,给予她无声的安慰与支持。

站台上,人群熙熙攘攘,各色人等穿梭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与目的地。但在这一刻,姜熙凤与赵姨妈,成为了这喧嚣中的一抹静谧。

姜熙凤的心中,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她知道,这次回京,不仅是彻底跟过去的李怀德做个了断,更是一次自我寻根与重新出发的旅程。她希望能通过这次雷霆行动,彻底的告别旧生活。

颤颤巍巍的从站台下来过后,赵姨妈呼吸着京城的空气一连咳嗽几声过后,才情不自禁的道:“北边天干物燥,不像沪海那边湿润,光是这太阳毒的就能晒死人,不适合,确实是不能久居呀。”

赵姨妈小心翼翼地从站台走下,每一步都显得格外谨慎,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岁月的重量。她深吸了一口京城的空气,随即眉头微蹙,连咳数声,声音中带着几分不适应与感慨。

她的话语,如同一曲悠长的叹息,道出了对北方气候的直观感受,也流露出对南方湿润气候的怀念与向往。

赵姨妈的感慨,不仅仅源于对气候的直观体验,更深层地,是对生活习惯与地域文化的深刻感知。北方的干燥与烈日,与她多年来在沪海湿润宜人的环境中生活形成的习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年岁已高的人来说,这种气候的差异,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不适,更触及到了内心的深处,唤起了对故乡与过往生活的思念。

她的言语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但也透露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智慧。赵姨妈深知,气候与环境,不仅仅是自然条件的差异,更与人的生活习惯、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她的话语,不仅是对北方气候的描述,更是一种对生活哲学的领悟,提醒着人们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与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

姜熙凤先前在京城呆了许多年头,最初已经适应了京城的气候环境,怎奈又到沪海生活了半月有余,冷不丁的重返旧地,只觉得空气中仿佛都有热浪在翻滚,连一丝空气都被蒸发殆尽。

不由蹙起眉头说:“赵姨,这边就这样,前些年闹饥荒的时候你是不知道,连野菜根,车前草都寻不到,周边各个公社的饥民实在熬不过去,吃观音土,揭树皮,以至于北边的沙尘畅通无阻,沙尘暴一刮就是半个月,呼吸一口气满嘴灰。”

不由自主地蹙起了眉头,语气沉重地向赵姨讲述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赵姨啊,你可能难以想象,就在前些年,当饥荒如同恶魔般笼罩在这片土地上时,我们所面临的绝境。

那时,连最不起眼的野菜根,最常见的车前草都成了奢望,被饥饿的人们搜刮得一干二净。

周边各个公社的饥民,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极端的手段——他们吃观音土,一种粘土,尽管知道它无法提供真正的营养,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他们揭树皮,不顾一切地寻找任何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哪怕那东西本身并不适合人类食用。”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行为,不仅摧残了人的身体,也破坏了自然的屏障。

北边的防护林带,原本是抵御沙尘暴的第一道防线,但在那些日子里,也被迫成为了人们求生的资源。

树木被砍伐,植被被破坏,结果导致沙尘畅通无阻,沙尘暴一刮就是半个月,遮天蔽日,仿佛末日一般。呼吸之间,满嘴都是苦涩的灰烬,空气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姜熙凤先前大学的时候学过农学,自然清楚北边干燥多沙的缘故,北边草原因为过度放牧开垦,导致土地沙粒盐碱化,每当起风的时候沙尘一路南下。

姜熙凤对于北方土地的特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她清楚地知道,北方之所以干燥多沙,并非没有原因。

历史上,北边的广袤草原,曾是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牛羊成群,一片繁荣景象。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土地的过度开发,这片土地开始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不仅剥夺了草原应有的生命力,还加速了土地的沙粒化和盐碱化过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