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兵力不足攻势在车臣地区受阻。
负责掩护A集团军群的侧翼并夺取斯大林格勒的B集团军群,由魏克斯元帅指挥
下辖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扎尔穆特的第2集团军、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
此外还有1个匈牙利集团军、1个意大利集团军和2个罗马尼亚集团军。
德军第6集团军被派往拿下斯大林格勒,并要负责周围800公里的战线。
魏克斯曾向上提出警告表示战线拉的太长,导致各地兵力不足,然而他多次要求兵力与补给,却没有得到最高统帅部的重视。
负责夺取列宁格勒的是攻坚专家、要塞城市塞瓦斯托波尔终结者曼斯坦因元帅率领的11集团军。
当曼斯坦因元帅准备越过海峡,加入进攻高加索山的行列时,希大爷却下令第11军团必须向北往列宁格勒前进,并拿下该城。
对此曼斯坦因非常反对,他认为就算将第11军团充当集团军的总预备队,也比将其浪费在1个次要战场上任其消耗要来的明智。
但最高统帅部的决定却无法更改,于是第11军团北上准备拿下列宁格勒。
将战力强悍,士气旺盛的11集团军投入到次要战场上任其消耗。
南方集团军群缺乏总预备队来应付可能发生危机,是1942德军攻势行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没有预备队的军队就像没有备用金的企业,一切顺利的时候谁都不觉得有问题,如果出现经营出现问题而又没有足够的备用金那立即就是资金链断链全面性的崩盘。
伟人说过谁先耗尽了预备队谁就失败了,从这点上看元首和主席还有不小的差距。
如果第11集团军越过海峡参与到高加索攻势中,那么在车臣独立运动的配合下德军可以在1942年秋季结束之前拿下高加索。
或者作为南方集团军群的总预备队配置在A、B集团军群的结合部,那么苏军在完成对第6集的合围之前,第11集团军可以从容的将第6集团军从包围圈解救出来。
1942年德军的蓝色行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以希大爷为首的最高统帅部过于乐观的估计了局势。
将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分布到了三个方向导致南线德军在不足的兵力下无法完成预定的战役目标,而又不给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后方配置预备队,无法应付突发的危机导致整个南线的崩盘。
从战略上看如果希大爷能稍微听取下集团军将领的意见德军在1942年也不会发生那么严重的失败,将到手的胜利白白的丢掉。
当时的情况是,德军占领了顿巴斯等苏联产煤区,苏军煤炭不足需要通过烧油替代煤炭,而德国由于缺乏石油但是有足够的煤炭从煤炭里提取煤油代替石油。
那么夺取高加索石油就变得非常的重要,德军可以获得急缺的石油资源,而掐断毛熊的石油供给,让毛熊的缺油少煤的情况下无法开动机器。
由于毛熊的产煤地被德国夺取,毛熊被迫使用石油发电,另一边德国因为缺少石油被迫用煤炭提取煤油)。
德国距离胜利女神如此之近却最终惨败,不禁让人唏嘘。
后世有无数假设德国想要获胜,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首先,有两种选择是不予讨论的,即:
1)占领捷克之后就收手,二站也就没了,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希大爷的心理的。
2)横跨大西洋,彻底打垮丑国,以德国的实力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当然希大爷也没期望过(征服全球的说法乐乐就好)。
那么,符合当时德国实力、能够实现德国利益最大化的胜利目标就是:
1)打垮波兰、法国、东欧(清除英国、毛熊势力),打败毛熊并把其势力逐出欧洲。
2)在丑国实力增长到能够渡海入侵欧洲之前结束欧洲大陆的主要作战。
3)整合欧洲资源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联盟体系,对抗英美并且逼其放弃入侵欧洲的想法。
4)至于英国,还需要看后续的德国(欧洲)力量与英美的发展对比,但保住欧洲大陆是问题不大的。
德国获胜的方式是什么?
不考虑敦刻尔克放过联军、进攻毛熊被拖后等不靠谱的事情,
先从战争进程整体考虑。
1)进攻波兰战役:德国打得很好,可以了。
2)西欧战役:经典之作,可以了。
3)不列颠战役:虽然打得不好,但事后理性分析,当时的德国确实没有实力打垮英国空军。
德军实力并无绝对优势,并且此时英国的飞机生产速度与德国并无差距,作为进攻方的德国是无法完全打跨对方的。
进而发动渡海战役(德军的海军实力更是处于更大劣势)
4)巴巴罗萨战役:虽然有一定的失误,但相比毛熊打的已经很好了。
但是,终究没有打垮毛熊,随着莫斯科的失利,对苏战争也日渐艰难,直至斯大林格勒惨败。
到了1943年,德国已无明显优势,7月份的意大利战役结束了德国两年单线作战的美好时光。
5)对盟军作战:英国虽然没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