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店面的众人上下打量,都赞这个装修搞得好,一点不像是小餐饮店的样子。
姑娘们拨了拨点缀在角落的绿植,开心的说:“还种了花草,喝碗粥也能小资一下了。”
大叔大婶们就显得务实很多,专抢着吊扇下面的位置坐。
“老李头!买票了没?买了就来这!我挑好位置了。”
“来了来了!哟,老季,这位置挑得好呀!小风嗖嗖的,真凉快嘿!”
“那当然!我什么眼光!能跟他们小年轻似的,光顾得上角落里看花看草!”
黄记者从苏渺那里拿到了一张特别的免单券,意思就是他可以全场任点,店家请客。
他之前就听说,苏记食铺最先是以自助粥发家的,于是他来了一碗自助白粥,再来了一些招牌的老友猪杂和卤味。
食物端上来先不吃,摆好角度,先用照相机消消毒。
一顿拍之后,他细细的品尝起来,一边吃还一边和旁边的食客交流。
“老同志,你是经常来这家店吃东西吗?”
王老头说:“是呀!两天来一次,有时候天气太热或者太冷,我老婆不愿做饭,那我们就一家子都来吃!”
“那真的是老顾客了,看来这家店很合您的胃口啊!”
“是啊!这家饭菜好吃又实惠!他们家自己人也都在店里吃,做得卫生!”
王老太指了指正在外头给客人兑奖的苏渺,说:“看到那个小丫头了吗?我们这有名的文曲星!今年邕城的中考状元!你说这证明什么?”
“证明什么?”
“害!你这小伙儿不上道啊!证明这家的饭养人啊!我和你说以前是我们街坊来得多,现在很多学生家长也来抢着吃咧!好在他们家能打包,我们家近的打包回去吃也是一样的。”
“哦!原来是这样!”
黄记者又转头问另一位食客:“同志,距离宣布取消粮票已经快两年了,这两年你觉得自己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变化?”
……
店庆备了往日两倍的菜量,在食客们的热情响应下,没撑到晚餐时间,下午五点就全部售罄了。
送走了最后一波客人,众人齐心协力将店面收拾整洁,苏元正和苏裕做了一大桌的好菜,犒劳辛苦了一天的众人。
从这天开始,他们就特别关注邕城日报,每天都将报纸从头翻到尾,看看有没有自家店铺的踪影。
终于一个星期后,民生板块终于开始了《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专题报道。
由于篇幅有限,报道又分为了七个板块连载一周。
板块一:民生之源从基本需求到质量提高
板块二:民生之食从满足吃饱到营养均衡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稳步提升,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居民对生活的需求,由量变上升到质变,居民的膳食结构从单一的吃饱,发展到既讲究荤素搭配又注重粗细结合。
食品追求营养、健康、方便,食品消费更具科学性和保健性,居民消费质量随收入的快速增长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由此衍生出不少餐饮店,大酒楼,这些商业的出现,为居民补充了饮食消费方面长期以来的质量空白。
随着收入的逐年提高,居民在吃饱吃好的同时,购买食物的费用,占收入的比例却逐年下降,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代表着,我们的人民将逐渐摆脱贫困,走向富足!
板块三:民生之穿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
苏记食铺的照片就出现在第二个板块的报道里,最终黄记者并没有选择“最佳摄影位”拍的照片。
而是选了一张正对着苏记大门,他借了小卖部的板凳站上去拍下的照片。
这时苏元正正好点燃了鞭炮,红纸纷飞,众人捂着耳朵侧身,脸上却笑容不断,这张照片里没有人注意到镜头的存在,所有人的表现都是真情流露。
报道里附上了三张不同场景的照片,有苏记店庆的、有在菜市场的、有在单位食堂的,并没有提起具体店铺的名字。
但是因为拍摄角度板正,苏记食铺大大的招牌在照片里一清二楚,有心想要了解的人一问便知。
这简直是在第一官媒上打了一波大大的广告,随着报纸的发行和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苏记食铺的信息,人们对这家小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前来品尝美食。
苏记食铺的生意变得异常火爆,顾客络绎不绝。
随着店铺规模扩大,同时用餐的食客数量增加,厨房的出餐压力也随之增大,苏元和苏渺经过商量后,决定进行新一轮的人员调整。
店庆期间前来帮忙的三个姑娘表现出色,不仅勤快机灵,形象也不错。
他们想聘请这三位姑娘担任店面的服务员,然而,其中一位姑娘家里催促她回家相亲结婚,最终只有两位能够入职。、
她们之后主要负责客人服务、收碗收筷以及店门卫生等工作。
其他员工的工作变动相对较小,苏惠和江锋毅被调到新厨房负责煮生滚粥,以提高出餐速度。
这是扩店前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