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阳光初照,计小星与鲜于明带领着马队缓缓驶出了镇子。随着马蹄声与晨风的轻吟交织,他们已行进了一个多时辰,此时距离那座繁华的大镇已约有三十里之遥。
计小星目光锐利,不时扫视着四周,忽地,他轻轻拉了拉缰绳,对身旁的鲜于明低声道:“阿明兄,你瞧,对面似乎有情况。”只见两骑枣红马正疾驰而来,马蹄声急促而有力,像是有什么急事。
鲜于明闻言,立刻警觉起来,两人不约而同地放慢了速度,目光紧盯着那逐渐接近的身影,心中暗自戒备,毕竟在这广阔无垠的荒野之中,任何突如其来的相遇都可能藏着不可预知。
两匹枣红马如同镜中之影,一般无二,它们肌肉线条流畅,四蹄轻盈,奔跑间尽显骏逸非凡。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马背上的乘客竟也是惊人地相似,仿佛是大自然不经意间雕琢出的一对孪生杰作。两人皆约莫四十岁上下,身形修长而瘦削,面容中带着几分不寻常的蜡黄,双眼深陷,闪烁着幽暗的光芒,眉毛斜斜下垂,为那张本就瘦削的脸庞增添了几分诡谲与可怖。
当这对孪生兄弟骑着他们的爱驹经过计小星的马队时,不约而同地翻起了一对怪异的眼眸,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直勾勾地盯向计小星。计小星也不甘示弱,眉头一挑,眼中闪过一抹挑衅的光芒,仿佛是在无声地说:“想找麻烦?尽管放马过来!”他的身体微微前倾,双手紧握缰绳,摆出一副随时准备应战的架势。
然而,那两人只是冷冷地扫了他一眼,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微笑,随后便不再停留,轻轻一夹马肚,两匹枣红马便如同离弦之箭,继续向南疾驰而去,留下一串清脆的马蹄声和一阵淡淡的尘土,仿佛他们从未出现过一般。
鲜于明凝视着那两人渐行渐远的背影,他们的身姿在晨光中显得格外瘦削,仿佛是两根笔直的竹竿,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平衡稳稳地插在马背上,随着马儿的奔跑而轻轻摇曳。这一刹那,他脑海中闪过一道灵光,蓦然间醒觉,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不由自主地惊呼出声:“啊,是他们,北关一带赫赫有名的玉临双侠,夏玉树与夏临风!”
计小星闻言,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与不解,连忙追问:“你识得他们?这玉临双侠是何许人也?”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显然对这对神秘人物充满了兴趣。
鲜于明深吸一口气,缓缓道来:“玉临双侠,夏玉树与夏临风。”
计小星轻笑道:“这名字听起来倒是挺风趣,不过这俩人瘦得跟竹竿似的,面容又如此独特,还真有点名不符实。”
鲜于明轻轻摇头,眼中闪过一丝敬佩之色,纠正道:“计兄,你可别因为他们的外貌就小看了他们。玉临双侠,夏玉树与夏临风,虽然长得不算英俊,但他们的本领却是实打实的。据传闻,他们自幼便形影不离,感情深厚。两人都没有娶亲,一生致力于行侠仗义,惩恶扬善,因此在江湖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尊敬他们,才称他们为玉临双侠。”
他顿了顿,又继续说道:“他们虽然劫富济贫,但行事却极有分寸,从不滥杀无辜。不过,若是遇到真正的恶徒,他们也会毫不留情,手段之凌厉,让人闻风丧胆。”
计小星目光仍望着玉临双侠消失的方向,心中充满了好奇,随口问道:“他们如此匆忙地南下,究竟是为了何事呢?”
鲜于明眉头微蹙,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迷茫:“这的确令人难以捉摸。江湖之事,往往瞬息万变,他们或许有他们的使命吧。”
正当两人议论纷纷之际,一阵新的马蹄声由远及近。这次,马背上坐着的是一位道士与一位俗家打扮的人。道士身形瘦削,背负一柄古朴长剑,脸色苍白如纸,满是病容,显然身体欠佳。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只有一只右臂,左手的道袍袖子被整齐地束在腰间,随风轻轻摇曳。而与他并肩而行的,则是一位驼子,他的背脊弯曲得厉害,几乎与地面平行,但身上的衣物却异常华丽,绸缎光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他那丑陋的相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计小星见状,不由得轻笑一声,那笑声中并无恶意,只是出于年轻人对世间百态的好奇与惊讶。他轻声对鲜于明说道:“你瞧这驼子!”言语间,既是对这驼子独特装扮的调侃,也包含了对世间万物多样性的感慨。
鲜于明见状,心中一紧,刚想开口阻止计小星的无心之言,却已来不及了。那驼子仿佛被触及了逆鳞,怒目圆睁,眼中仿佛有火焰在燃烧。就在两匹马即将擦身而过的刹那,他猛地伸出一只粗壮的手臂,带着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直扑计小星而去。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那位背负长剑的道士却仿佛早有预料,他身形微微一动,手中的马鞭如同灵蛇出洞,迅速而精准地挡在了驼子的手臂与计小星之间。马鞭与空气摩擦发出“啪”的一声脆响,紧接着是一股力量的对冲,驼子的手臂被震了回去,未能乱动分毫。
“五弟,不可!”道士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我们此行有要事,不可因一时之气而误了大事。”他的语气中既有对驼子的训诫,也有对计小星无心之失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