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古代经济(1 / 2)

“说到奸相李林甫, 此人也是李唐宗亲,他的曾祖是唐高祖族弟长平王李叔良。李叔良是兴唐名将, 武德四年因抵御突厥战死。李林甫的祖父是李叔良的次子李孝斌,李孝斌同样是抵御突厥亡于任上。”

“曾祖、祖父皆是英雄人物,李林甫却是个口腹蜜剑的小人。为了自己地位稳固,李林甫大肆迫害贤才,玄宗朝许多贤才都被他迫害过,如李适之、信安郡王这些能力出众的宗室子弟自然也不能为其所容了。”

武德朝的长平王李叔良已经战死,他这一脉如今袭爵的是长子范阳郡王李孝协。听到奸相是自己父亲的子孙, 李孝协心都凉了。

即便李适之、李祎的祖父曾在夺嫡中落败,也始终是太宗的后代,且他们本身还很有才华, 有功于大唐。李林甫陷害忠良,又有奸臣之名, 那就不是普通党争问题,而是危及大唐的祸害。

若唐皇要从源头上掐灭李林甫出生的可能性怎么办?只李林甫一个后世子孙不成器死就死了,问题是现在只知道李林甫是他弟弟的子孙, 又不知道李林甫是他那个妻妾所出的子嗣后人, 要从根源上断绝, 岂非要弟弟一脉绝嗣?

因担心弟弟急得哐哐撞大门的范阳郡王李孝协却不知道自己在将来会因坐受赃赐死。

相较于焦躁的兄长, 李孝斌反而更淡定。身前哪管身后事,若是此世,他管好自己,管好儿子就够了。至于孙子, 太远了,且如今天幕揭秘,他那孙子即便能活命怕也不能入仕了。

至于其他世界的李林甫, 他都作古了,还管那么多。

“因怕朝中贤才取代自己陷害忠良外,李林甫还向唐玄宗建议重用胡将。因为李林甫觉得胡将不会危险到自己的地位,李林甫敢建议,李隆基还敢听,于是使安禄山、史思明等胡将势大,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年轻尚没有犯糊涂的李隆基:“安禄山、史思明,朕记住你们了。”

此时的李隆基只想着除掉安禄山、史思明杜绝安史之乱的发生,却没有想过即便没有安史二人,只要他依旧怠政犯糊涂,大唐依旧会走向衰亡。皇帝贤明就会有贤臣出仕追随,皇帝昏聩,奸臣就会接二连三出现环绕左右。

“当然了安史之乱主要责任还是在李隆基,不管是提议重用胡将的李林甫,还是野心勃勃的安禄山、史思明,以及促发大唐走向衰亡的奸相杨国忠,说到底都是李隆基提拔上来的,张九龄等贤臣也是皇帝自己疏远的。”

“安史之乱时,出逃的玄宗与给事中裴士淹谈论自己用过的宰相,提到李林甫时,玄宗曾说‘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裴士淹就问皇帝既然知道李林甫不是个东西,为什么要让他当这么久的宰相?李隆基默然不语。”

“你瞧,皇帝并非不知道谁忠谁奸。为何玄宗贤明时,辅佐他的丞相是姚崇、张九龄、李适之这些贤臣,一昏庸,左右就只余下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之流?君明臣贤,君昏臣奸,就如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个熊家长一样,每个大奸臣背后皆有一个大昏君做靠山。”

“判断一个皇帝好与不好,看他重用的大臣就很能看出问题。地方上出现一两个贪官污吏,哪是天高皇帝远,尚能谅解。但朝廷重臣多奸佞,贪官污吏遍地走,就证明这个皇帝不太行,建议杀掉换下一个。”

皇帝们:……脖子发凉!

百姓们:想啊,杀不掉怎么办啊!

“说回信安郡王,信安郡王不仅自己为官为将都非常出色,还很善于教导子孙。受其教养的异母弟弟李祗不仅参与平定安禄山反叛,且曾教导过唐德宗,陪葬昭陵。信安郡王的三个儿子李峘、李峄、李岘都是门前立‘戟’留有列传的三品以上达官。”

“与李适之一样,信安郡王晚年也遇到了贬斥。不过他比李适之好些,虽被贬,却得以善终于八十。这枚铜镜就是信安郡王晚年被贬于本地为刺史所留。”

“有一说一,李唐皇室夺嫡虽然凶险,但像信安郡王这类已经退出夺嫡圈的宗室弟子出仕,并没有什么大弊端。相反如赵宋和老朱家这种圈养宗室的行为,造就了一大批于国有弊无利的吸血鬼。”

“封建王朝两千年,藩王竞争上岗成功的也不过是一个永乐大帝朱棣。防备藩王上位,三代以内不能出仕就够了。不能出仕,但也发了禄米,就该教导他们安分守己,严守律法。而不是好像不能出仕就受了什么天大委屈,放纵他们鱼肉百姓。”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国家的崩溃往往是这一点点,一个个放纵的案例累计起来所导致。宗室三代以后就该考虑让他们自食其力了,要不然这一生二,二生四……老百姓头顶上真是抓不完的吸血跳蚤,再厚的血都经不住这么糟践。百姓血被吸干了,国也就亡了。”

信安郡王听着天幕之言,更加坚定了严格教育弟弟和子孙的信念。他决不允许自己的子孙如那后世的朱家楚王之流一样成为大唐的蛀虫。

辞去太子之位的李建成原本在家中悠闲的听天幕打发时间,听到李适之和信安郡王的事例却微微心动。或许他不能站在大唐的权利中心,但他可以培养自己的子孙,让他们出仕,回到大唐的权利中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