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守孝(1 / 2)

秦泽煜轻轻垂下眼帘,语气淡然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坚定:“皇祖母,皇祖父三日之前方才驾鹤西去。”

按照皇室的传统与规矩,身为嫡孙的他,理应承担起守孝三年的重任。

当然,总有那些善于变通的老臣会提出异议,他们或许会主张天子守孝,可以日代年,将三年的漫长时光缩短至区区三月,更有甚者,或许只需二十七日便足以。

历史上不乏先例,曾有天子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将守孝之期缩短至七日。

新君登基,随之而来的便是册封皇后的大典,这不仅是皇室内部的盛事,更是国家政治格局的一次微妙调整。

在世人眼中,这无异于新君以另一种形式“娶妻”,与那些严苛的古礼背道而驰。

所以在现实的权力游戏中,帝王往往难以真正遵循那些古老的礼制。

因此,当秦泽煜提出要为皇祖父守孝三年的决定时,太后的反应并不出乎他的预料,她以一种近乎淡漠的口吻回应道:“天子与庶民,岂能同日而语?”

太后的话语中透露出几分无奈与急切,她继续道:“更何况,如今正值多事之秋,突厥的威胁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京城乃至整个大虞的安危,皆系于此。

与萧家联姻,不仅能够平息战火,更是为了大虞的江山社稷着想。

煜儿,你此举,实则是为了天下苍生啊!”

太后的话语中仿佛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对秦泽煜的期望,她以大局为重,说服秦泽煜放弃守孝的念头。

就是寻常百姓家,也有热孝嫁娶的例子。

还是那句话,“规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一切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变通。

然而,秦泽煜却摇了摇头,目光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皇祖母,我身为太孙,即将肩负起治理天下的重任。我深知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将对天下子民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更要以身作则,为天下人树立榜样。

我要为皇祖父守孝三年,无论外界如何议论纷纷,我都将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决定。”

秦泽煜的这番话并非信口胡说,他心中自有计较。

守孝三年,对他而言,表面上是对皇祖父的哀思与缅怀,更是一个绝佳的借口。

首先,他可以借此机会避免广纳后宫的麻烦。

他心中只有清清一人,过去如此,未来亦将如此。

然而,新君登基后,后宫的纷争与朝臣的算计往往难以避免。

皇后之位虽已属清清,但皇后之下仍有四夫人之位,后宫的每一次变动都可能牵动前朝的神经。

秦泽煜不愿让清清卷入这些纷争之中,更不愿让自己的感情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因此,守孝三年成为了他保护清清、维护自己感情的最佳方式。

其次,守孝三年也为他推行先帝的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秦泽煜深知科举制对于打破世家垄断、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他比先帝更加偏执、更加唯吾独尊,对于世家的仇恨与不满也更为深重。

科举制虽非他首创,但先帝却因推行此制而遭到了世家的反噬。

汤泉宫变、突厥人的试探等事件背后都有世家的影子。

秦泽煜深知自己“夺嫡”之路的顺利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而,他并不会因此而畏惧世家。

相反,他会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为由,继续推行科举制,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

他可是大孝子呢!

既然是孝子,那就要把戏做全套,他会严格按照礼法守孝三年!

太后闻言,脸色微变。

然而,她仍不死心地试图说服秦泽煜:“煜儿,现在不是讲孝道的时候。

突厥的兵马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大虞的疆土,朝中的权臣们也各怀鬼胎。

你初登大宝,根基未稳,若不能妥善处理这些内忧外患,又怎能坐稳这江山?”

圣人与秦泽煜这对祖孙间的情感纠葛,太后岂能不知?

圣人已驾鹤西去,秦泽煜的哀悼与姿态,在旁人眼中,或许显得过于刻意,甚至有几分做作。

世人皆传秦泽煜性情乖张,即便身世之谜揭晓,也未见他对圣人有过多少温情的流露。

此番他重返京城,更是与圣人生前的意愿背道而驰,谁又会相信他此举是出于纯粹的孝心。

面对突厥的铁骑蠢蠢欲动,朝中权臣各自为营,太后望着秦泽煜,心中五味杂陈。

她提出了与萧家联姻的计策,看似是为孙儿铺就一条稳固江山的道路,实则暗藏私心。

太后的话语,初时严厉如鞭,转而又温柔似水,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在细细叮嘱着孙儿的前程。

但秦泽煜已非当年懵懂孩童,二十余年的风雨历练,让他学会了洞察人心,太后的这番苦心,他自然能够体会。

他清楚太后此举,不仅是为了他的江山稳固,更是为了巩固萧家的权势,以及她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

萧家,这个与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