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晚清的最后挣扎庚子国变与新政(1 / 2)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朝的局势愈发恶化。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加剧,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达到了顶点。在这种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兴起,这是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最初起源于山东、直隶等地,他们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传教士的恶行深恶痛绝。义和团成员多为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他们通过练习武术、设坛祭神等方式组织起来,展开了对外国势力的斗争。他们攻击教堂、驱赶传教士,抵制洋货。义和团运动迅速蔓延,得到了许多百姓的支持,他们认为这是反抗列强压迫的一种方式。

然而,义和团的行为引起了西方列强的恐慌和不满。列强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组成八国联军,再次发动对清朝的大规模侵略。八国联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战争中势如破竹。而义和团虽然在战斗中表现出了勇敢无畏的精神,但由于武器简陋,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挥,难以抵挡八国联军的进攻。清军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也参差不齐,部分清军与义和团协同作战,但也有一些清军将领对义和团持观望甚至敌对态度。

八国联军很快就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北京再次陷入列强的蹂躏之中,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场战争被称为“庚子国变”。在战争的压力下,清朝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需向列强赔偿巨额白银,本息合计达 98 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以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的 12 处地方驻扎军队等。《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历了庚子国变的惨痛教训后,清朝政府为了维持统治,开始实行“新政”。新政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改革官制,裁汰冗员;在军事上,编练新军,采用西方的军事训练方法和装备;在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在教育上,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然而,新政并没有改变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本质,而且由于改革需要大量资金,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此时的清朝,已经病入膏肓,任何改革都无法挽救它灭亡的命运。

在清朝政府进行新政的同时,革命的思潮在国内迅速传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目睹了清朝的腐败和民族的危机,决心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海外成立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这些团体后来联合组成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虽然这些早期的起义大多因力量悬殊而失败,但它们在全国范围内点燃了革命的火种,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支持革命事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的形势对革命越来越有利。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新兴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对清朝的封建统治更加不满。同时,清朝在新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如加重百姓负担、官员贪污腐败等,也让民众对其失去了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武昌起义爆发了。

武昌起义原本是一次偶然事件,但却成为了推翻清朝统治的导火索。新军士兵在武昌城发动起义,他们迅速占领了武昌的重要据点,并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广泛支持。起义军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宣布脱离清朝独立。武昌起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地的革命力量。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有十几个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面对革命的浪潮,清朝政府惊慌失措。他们试图组织军队进行镇压,但此时的清军已经军心涣散,许多士兵同情革命。袁世凯在这个时候被重新启用,他手握重兵,企图利用这个机会谋取自己的政治利益。袁世凯一方面与革命党人谈判,另一方面又对清朝政府施压。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溥仪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结束了它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

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封建王朝的终结,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尽管在之后的道路上还会有曲折和坎坷,但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清朝灭亡后,中国大地陷入了短暂的混乱与迷茫。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然而,这也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机遇的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和思潮相互碰撞、交融。

袁世凯在清朝覆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腕,试图掌控局势。他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野心逐渐膨胀。他破坏民主共和,试图复辟帝制,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护国运动等一系列反对声浪中,袁世凯的皇帝梦迅速破灭,但他的行为给新生的中华民国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使得国家陷入更深的政治动荡。

与此同时,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