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5(1 / 2)

鸡毛,可以说,很多时候,一切真的是机缘巧合,这才更显得天命似乎真的存在一样。

但是如今,那几处要塞可没这样的问题,尤其在见识了辽国的投石机之后,匈奴那边对要塞更是上心起来,从西域俘虏的工匠,相当一部分就在几处要塞里面,尽可能将要塞修得坚不可摧。

不过,许多事情也说不准,刘昌也不会去乌鸦嘴,说汉军此次多吧徒劳而返,他并不介意汉军收复河套,若是河套落到汉军手里,以后辽国商路也能更加畅通,说白了,以汉室如今的实际控制能力,除非如同秦国那样,大肆向河套地区移民,否则的话,对河套那边能采取的还是类似于羁縻的政策,将那里分给投靠汉室的草原部族,最多就是在那里常驻一支军团。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会儿汉室人口还没有膨胀到后来的程度,即便是长安,人口也还没到超过承载限度的地步,即便是辽国给出了极为优惠的移民条件,实际上真正会移民的人,也就是那些在地方上几乎是一无所有,走投无路的人。而汉室想要移民河套,给出的条件肯定是不如辽国的,除非官府强制迁移,否则的话,对于河套的开发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刘昌并不赞同对河套河西进行大肆开发,他之前之所以考虑着采用多京制,也是想要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让黄河重新变得清澈起来。没错,如今的黄河,已经裹挟了大量的泥沙,毕竟,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发源,这么多年下来,黄河两岸开发已经有了过度的意思,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虽说还不至于如同后世一样成为悬河,但是,有汉一代,黄河决口的事情也是常常发生。如果不趁着如今还能挽回就开始治理,以后再想要治理,就不知道要多费多少力气。

像是当年秦国,移民河套,就是在河套开垦种地,那里的确土地还算是肥沃,降水量也还算可以,适合农耕,但是,真要是不知节制地开发下去,那里的植被情况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对黄河中下游造成极大的压力。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刘昌现在已经考虑着让西域那边开始植树造林,保护生态,西域这个时候还城邦林立,但是,因为过度开发导致的荒漠化,不知道多少古国淹没在黄沙之中,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在古籍还有考古学家的发现中找到一点存在的痕迹。

汉室那边要出兵,刘启联合刘武也想要出兵,代国和太原国都靠近长城边境,刘武倒是没有太多野心,他就国之后,在刘昌的扶持下,国内产业也有了不小的起色,如今小日子过得比在长安还要滋润,他是没有多折腾的心思的。架不住有个不省心的兄长。

刘启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性子,他到了代国之后,就开始勤修武备,代国新增长的财赋都被他砸到军队上头去了,如今得了机会,自然是跃跃欲试,他琢磨着自个手里的兵马不够多,因此,便找上了刘武。

刘武根本拗不过自己的兄长,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跟了上来,至于刘启许诺将来打下来的地盘平分之类的话,刘武反倒是不感兴趣,虽说地盘大了是好事,可是,那也得看是什么地方,这幕南草原,就算是一时拿到了手,但是之后呢,就得面临疯狗一样的匈奴人了,刘武是真不想跟匈奴人死磕。

不过刘启却早就想好了,将地方打下来之后,就先在草原上修建棱堡,棱堡修好了还怕什么匈奴人啊,匈奴人一来,那就是现成的战功!

刘启做事并不会瞻前顾后,既然已经想好了,他直接拿了代国接下来一年的税赋作为抵押,又找刘昌采购了一大批的军需用品,然后就将代国和太原国的郡兵都武装了起来,兴冲冲地出了长城,准备趁火打劫。

刘启选择的时机还是很不错的,幕南如今是真的防备有些空虚,因为相当一部分军队跑去攻打北边那些生出了异心的部族,留下来的虽说不算是老弱病残,但是战斗力显然远远不如全盛时期。

刘启他准备得很充分,但是却忘了一点,他和刘武手下那些郡兵最多也就是守过长城,从来没有主动出击过,对于草原上的情况半点也不了解,他也不知道,当初辽国之所以能在草原上搞出那样的动静,一方面是有向导之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辽国那边军中指南针是标配,甚至没一个士卒在训练过程中都要学会如何根据太阳或者是北极星的方位来判断方向,所以,即便是误入了一些磁场混乱的地方,也能粗略判断出方向。而刘启他们军中显然没有这样的人才,又没有靠谱的向导,出发没两天,大军就在茫茫草原上迷失了方向。

也亏得大军随身装备的是辽国的压缩干粮,总算是在断粮之前找到了匈奴人放牧的痕迹,要不然的话,这一次出征,就要变成一场笑话了。

大军之中,这会儿还很年轻的李广骑在马上,看到远处的羊群,一边松了口气,一边心里暗自发誓,以后要是自个带兵,一定要先找好向导,这几天在草原上不知道绕了多少圈子,李广整个人都晕头转向。他出身陇西李氏,算起来秦国名将李信是他们这一支的先祖,也因为这个缘故,陇西李氏前些年的时候一直比较低调,只是,若是李家再没有人出仕,也就很难维持得了家族的兴盛,因此,到了李广父辈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