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1 / 2)

无非就是多年来流落在外,又跟夷狄厮混在一起,这才忘记了你们的血脉来源。如今,既然咱们来了,你们也该到认祖归宗的时候了!

强势的文化在面对仅仅是出现了萌芽的文明时,展现出来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因此,一番忽悠之下,已经有机灵的跑过来表示想要追溯一下自家的传承,给自家找个牛叉的祖先了,再不济,取个汉名也行啊!

刘昌手底下的人几乎都识字,吕家那些亲卫便不说了,当初从乌桓人那里救出来的汉人奴常用字隶也有几个识字的,冬天的时候,刘昌又搞了个扫盲班,都是成年人了,每天认识五到十个字,漫长的冬天过去,常用字也就认识得差不多了!刘昌用来启蒙的书籍不是这个时候常用的什么《仓颉篇》、《急就篇》,而是直接用了《千字文》,《三字经》没拿出来,里头太多的典故现在还没出现,何况《三字经》受到儒家的影响比较大,刘昌需要的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而不是让儒家一家独大。

《百家姓》也是一样,宋朝编写《百家姓》肯定是要将赵放在前头,到了汉朝,那就得将刘放在前头,吕得跟在刘后头,还有建立大汉过程中的诸多功臣的姓氏也得往前排。实际上,就在几十年前,姓氏还都是分开的,无非就是建立大汉的人里头,除了张良等少数几个人是六国贵族出身,其他也就是比黔首强一些,所以大家也就不讲究这个了,但是你要是真是将《百家姓》弄出来,那就有一帮人蹦出来指手画脚了,刘昌不喜欢麻烦,就算是将来要编写新的启蒙书籍,也是找那些学派的首脑人物背书,他不会亲自下场。

像是现在,刘昌手底下一帮人就各自拿着一卷《千字文》,用这里的字给那些濊貊人取名。因为濊貊人往往住在江河之畔,又以捕鱼为生,因此,大家多半取的便是江、何、余三个姓,至于名字,要么就是按照原本他们名字的意思找同义字,要么就是在千字文里头随意挑选一个。有了汉人的名字之后,那些濊貊人顿时就觉得自家跟汉人没什么区别了,有钱的就换了布匹将衣服裁成汉人的样式,没钱的就将自家原本的鱼皮衣服裁成差不多的样式,头发也梳成发髻,表面上看起来,一个个就跟汉人没多少区别了。像是那等部族的首领,他们手里有大量的金块金沙,如今连丝绸都穿上了,腰间佩戴着用玻璃仿造的玉石,如果不是礼仪粗疏的话,看着就跟长安城的贵族没什么区别。

濊貊人的生活如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或许能瞒过西边的鲜卑乌桓,还有东南一点的朝鲜,却瞒不过沃沮和扶余。他们之间本身就算是近亲,无非就是因为生活的地方不同,渐渐养成了不同的习俗,像是沃沮扶余那边,就已经不再以渔猎为生,而是开始耕种,虽说只是刀耕火种,但是终究文明层次已经上升了一个台阶。

以前他们对濊貊这个亲戚,是有些居高临下的,濊貊人抵抗风险的能力比他们的亲戚差太多了,真正就是看天吃饭,鱼多的时候日子就好过,鱼不多的时候,就得饿肚子甚至是大量的族人冻死饿死。结果呢,穷亲戚如今翻身了!

濊貊人如今根本不想着打猎捕鱼,采集什么野菜野果,各个部族各自分了一段河流,老老实实用汉人提供的工具在那里淘金,刘昌给的价钱放在中原,估计能被人骂死,但是对于濊貊人来说,刘昌的价钱是非常公道的,平均一下,淘一天金所得到的金沙就足够一个人换到足够吃半个月的食物,一家五六口人,一个人一个月干个七八天,差不多就能填饱一家人的肚皮。当然,若是他们想要住上和汉人一样温暖的房子,穿上更加温暖舒适的衣服,就得多干才行。

而那些部族首领终究还是有些特权的,哪怕只是相对原始的部族,首领也总能分配到更多更好的东西,所以,族人们每一份收获,首领都能从中抽成,所以,他们不需要亲自劳作,就能过上奢侈的生活。虽说濊貊人没听说过项羽那一句千古名言,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有钱了不能炫耀一下,叫那些亲戚看看,那有钱能有多少意思呢?

如此一般之后,没过多久,刘昌就迎来了扶余人和沃沮人的使节。

第17章

扶余人和沃沮人一直以来都有朝见周天子的传统,秦国建立之后又去朝见秦国,大汉建立之后自然是朝见大汉,不过不可能每年都去,距离太遥远,一般几年才有一次,他们会跟真番、肃慎、挹娄等结伴一起过去,以前还是箕子朝鲜的时候,一般就是蹭朝鲜的使节队伍,后来变成了卫满朝鲜。卫满朝鲜即便后来跟辽东郡太守约定为汉家藩属,那也是后来的事情。这里头有个历史遗留问题,那就是,吕后其实一直都不喜欢卢绾,卢绾有什么呢,就是刘邦的发小,因为跟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后来更是被刘太公当做是亲儿子一般,对于刘邦来说,卢绾这个发小比自个的亲兄弟更亲,因此,刘邦的侄子只做了个羹颉侯,二哥做了代王,卢绾却被封为燕王。

但是对于吕后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自家兄长为了大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排功的时候还落在了萧何张良的后面,后来也就是封了个周吕侯,而卢绾呢,正经的胜仗没打几个,先是被封为长安侯,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