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下一个目标(1 / 2)

王友才无奈地挠挠头,小声嘀咕:“要是我去了城里,不就遇不上你了吗?”

孙婶子她似乎猜到了什么,踢了他几脚。

然后生气地说:“我不相信我的孩子就比不上别人。从明天开始,我要按照珍珍的方式来教育他们。你给我看着,等他们有出息了,我看珍珍还敢不敢小瞧他们。”

“行,我明天就准备一条鞭子,监督他们学习。”王友才立刻答应,虽然在家对妻子唯唯诺诺,但在孩子们面前,他还是能拿出家长的威严。

如果实在不行,他也会像王婶子那样,找外面的人来帮忙教育孩子们。

就在他们说话的时候,隔壁的王家兄弟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寒意,仿佛预感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国庆节那天,村里也放假了,很多人趁着机会去公社买东西。听说叶珍珍他们要开车去县城,还正好路过公社,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想要搭个便车。

不过,搭车可不是白搭的。王汝雪负责收钱,她脸红红地说:“每个人两分钱,厂里规定的,不能破例。”

虽然两分钱不多,但大家心里还是有点不是滋味,毕竟谁不喜欢占点小便宜呢。叶珍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解释道:“乡亲们,车是大家的,咱们不能让集体吃亏。再说,如果大家都能支持,以后我们就可以定期定点地为大家服务,去县城更方便了。”

这样一说,大伙儿心里舒服多了,纷纷掏钱。接着,他们好奇地问叶珍珍他们为什么去县城。

“领了工资,打算去买点东西。”叶珍珍回答。

“这么快就发工资了?”村民们惊讶不已。

“当然,每个月底准时发,从不拖沓。”叶珍珍笑着补充。

“每个月都发一次钱啊,跟城里的工人一样了!”村民们感叹道。

“钱数也不算多,一个月十块钱。”叶珍珍轻描淡写地说。

“十块钱还不多?”村民们心里一惊,要知道,在村里,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城里人花钱如流水,但在村里,一年下来能省下一百多块,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可观了。

更何况,这些钱还是几个娇弱的小姑娘挣来的,比许多壮劳力还要多。

以前,村民们觉得厂子是知青自己开的,没想过自家孩子也能进去工作。但现在,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面子上的事情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于是,有人忍不住开口问叶珍珍:“珍珍啊,你们厂子还招工吗?我家小山能不能加入?”

其他村民也满怀期待地看着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有这个机会。

叶珍珍笑着说:“将来肯定要招工的,但厂里有要求,至少得有初中学历,或者通过厂里的入职测试。测试的内容跟初中的知识差不多。”

听到这话,许多人像是被浇了一盆冷水。他们大多数连小学都没念完。

即便如此,大伙还是请叶珍珍帮忙留意,如果有机会招工,提前通知一声。叶珍珍微笑着答应了。

下车后,王萍娟问叶珍珍:“我们真要招工吗?那些男知青怎么办?”

叶珍珍回答:“如果不为他们考虑,我何必跟队里的人说这么多呢。”

“什么意思?”

叶珍珍解释:“有需求就有市场,没有需求,我们就创造需求。”

“你先卖个关子吧,等会儿你就明白了。”叶珍珍说。

这是她的下一步计划:建立学校。村子里连一所小学都没有,许多适龄儿童没能上学。而这里有许多知青,他们本身就是教育资源,不加以利用岂不是浪费?

因此,她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创办学校,既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又解决了知青们的就业问题。

不过,事情尚未落实,她不想过早透露自己的计划,以免走漏风声。等一切准备妥当再说。

其他人去逛街时,叶珍珍则前往县城的机械厂,打算为厂里添置一台新机器。随着订单增多,增加设备成了当务之急。

同时,她还想通过新增的机器创造两个岗位,以此向村民们展示知识的价值。

在县城闲逛的同时,村长和王宏梅在村里吹起了牛皮。吹牛可是大河村大队的特色,能把普通的事情说得天花乱坠,更不用说村里第一个开工资的工厂了。

王宏梅先是夸奖叶珍珍如何尊老爱幼,昨天刚领到工资就给了她钱让她买吃的。

听到这里,村民们自然好奇地追问起工资的事情,发得快不快,发了多少?

王宏梅得意地说,发得可多了,甚至超过了队里最强壮的劳动力。

珍珍宣布,除了发工资,还要学习城里的单位,给员工发节假日福利。这样一来,这些工人不仅领工资,还能享受假日福利。

老人们看着心里不是滋味,他们家也有年轻的孩子,但自家的孩子在村里连十分之一的工分都挣不到,而别人家的孩子却已经在领工资了,比壮劳力还受欢迎。谁能不嫉妒呢?

于是,老人们找到王宏梅,希望她能向珍珍求情,让他们的孩子也能进工厂工作。

王宏梅心想,你们也太贪心了吧,我自己的孙子都还没进去呢。她回答说:“工厂有规矩,珍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