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慰勉其心(1 / 2)

就连皇帝刘塬也知道大爷党想要做什么了。

此时三皇子也从班列里走了出来,言道:“儿臣附议。儿臣觉得应该赏杜家一名孝廉以嘉其义!”

吏部侍郎林从南匆忙走了出来,他可不想让大爷党拿着旨圣去向杜家逼捐。

林从南说道:“臣吏部侍郎林从南,有事启奏!”

刘塬言道:“林爱卿讲来即是。”

林从南走到了殿中央来,他抖擞了一下身资,说道:“臣闻晋以寡德,世家为凭,不明于训,失承天序。堕三祖之业,倾四海之土。此无公明而妄举世家之仕,任无能之辈所以为然。名曰孝廉,实无孝廉之可!”

林从南的脾气大,说话自然也是犀利。

他的意思是举孝廉从汉朝以后就名存实亡了。

能当上官的全都是那些不知其职的世家子弟。

林从南接着说:“自隋起科举,唐而盛之。我朝以此为例,路无遗贤,方有长安名盛之景,洛阳安康之象。虽有其灾,百姓共勉,力能挽澜。若再启孝廉之举,则颓庸之才必冗于衙属,轻孚之士共淫于寺祠,此亡国之举,社稷之难也。望皇上省之查之!”

林从南一眼就看出大皇子与三皇子的伎俩。

但他反对的却不是以杜家无功或是无人才不能举荐入朝的借口进行反驳,因为那样的说辞极有可能会让杜家与东宫产生某些嫌隙。

林从南的办法是从大皇子与三皇子的语句里找语病与弱点来进行反驳。

毕竟林从南是科举出身,这引经据典的本事可比大皇子与三皇子强太多了。

大皇子与三皇子没可能在这上面说过林从南。

正此时,刑部尚书方孝夫从班列里走了出来。

“臣刑部尚书方孝夫,有本要奏!”

刘塬现在是完全看清楚了,这又是一

场党争。

他有些不耐烦地说了一句:“讲来。”

那方孝夫在殿中间站好位置,看了一眼那林从南之后,对着刘塬低下头来。

他恭敬地说道:“孝廉之举确不应再有,而今之议非在孝廉,乃是奉赞乡绅,慰勉其心,劢之其志,驱厄保民,而共患此难也!京兆杜家,人才辈出,当赐赏其义,保举其功。”

林从南反驳道:“灾初,皇上圣旨,令礼部陆尚书举贤,若有捐礼崇德、助民旷世者,授以功名。若杜家真有其善举,家中又有贤良之人,礼部自会筹之,不必刑部同僚费心!”

方孝夫又说道:“士绅念皇上恩威,愿捐资之于国、济赈之于民,若不颂其民德,何以张怀崇古?杜家人才济济引荐一二为皇上牧民,有何为过?”

“科举之道,选拔能仕,族中众丁若有其才皇上必用之,何必纷纷自言其贤?”

林从南说着将手一抬,指着礼部侍郎杜春秋说道:

“杜家是有贤能之人,如今已为皇上之臣,在朝中为官矣!若欲民崇古,一道赦命封诰即可,何必官之?”

“不封一官半职,何显皇上之恩德?”

“皇上授秉天命,恩威垂泽之于下者,乃是仁政惠之于民,贤德泽之于域。敢问方尚书,三皇治世以降,历朝贤能之君何人是以卖官鬻爵彰显其德乎?”

林从南的战斗力爆表,那方孝夫也不甘示落。

二人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好比江湖上的武林高手过招一般。

他们二人是说得痛快了,那坐在龙椅上面的刘塬却是越来越不耐烦起来。

虽然这样的场面他已经见过无数次了,但刘塬还是感到了一些不快。

刘永铭见得刘塬憋着一口气,连忙大声叫道:“别打!别打!你们都是朝庭命官,可

千万别犯混呀!这可是在朝堂之上!也千万别扯头发、撕衣服!”

扯头发、撕衣服可不是男人打架的姿势,更何况他们只是在斗嘴,并没有打起来。

刘永铭这话说得令林从南与方孝夫都感到了无语。

那刘塬见得二人停了下来,轻咳了一声说道:“秦王不得无礼。众臣皆请退下。曹相,你看此事如何处置为好?”

此时曹岳再一次从班列里迈出两三步来,他躬身言道:“恩泽于民,皇上自量,不必垂询于下。只是臣入宫之时曾有一闻,却不知其真假。”

“嗯?曹相说来即是。”

曹岳说道:“臣闻昨夜杜家失火,毁珍宝楼一座,损失之巨,无可挽比。”

“竟有些事!”皇帝刘塬惊呼了出来。

下站着的文武百官也都吩咐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

如果要问朝堂里谁的消息最灵通,那就得数兵部侍郎宋宪了。

谁让他就是做这个的呢。

那刘塬连忙看向宋宪,轻问道:“宋爱卿,可有此事?”

刘塬这么一问,众臣工又安静了下来,他们也很想知道。

宋宪连忙站了出来,俯首言道:“回皇上。确有其事。火起于三更,熄于五更。毁楼一座,并无牵连。楼名珍宝,坊内流传,楼内藏有珍宝无数。”

刘塬又问道:“可知其因?”

宋宪答道:“臣入宫之时,只闻杜氏族人曾报于兵马司,却不知后事如何,更不知火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