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敏公主书信邑太后借粮,殷洪青奉旨赈灾(1 / 2)

第二天闽皇上朝去了以后,敏公主便坐在那里,细细品味闽皇昨晚说的话。

小灵儿有些不满地抱怨道:“陛下要想说什么就直说,这么绕圈子,到底想要公主做什么呢?”

敏公主:“帝王哪会有实话实说?父皇在世的时候,好像什么都说了,也好像什么都没有说。只有母后知道父皇到底要说什么。”

小灵儿凑近了一些,小声说道:“公主,奴婢最近听宫里议论,大闽连续两年旱情厉害,今年又是很多地方颗粒无收。陛下最近为了灾情心烦的很。”

敏公主:“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以前咱们大邑不是也经常有涝情吗?”

“当年大邑涝情厉害,大闽国还借粮给我们。如今,大邑是否可以借粮给大闽呢?”

敏公主一惊,骤然回头望向小灵儿。

小灵儿慌忙低下头:“公主,奴婢是瞎说的。”

敏公主:“你说的对呀。我马上书信一封,飞鸽给母后。”

小灵儿:“是,公主。我们主动伸手相助,想必陛下以后更加体恤公主了。”

夜深了,小灵儿走到院子中,见四下无人,便放飞了一只信鸽。

信鸽刚飞出麟秀宫不久,便被一个暗卫给劫持住了。

敏公主的密信暗卫呈递给了闽皇。

闽皇看后,和旁边的福公公说道:“是去大邑国请太后出面,筹粮给大闽。”

福公公:“那是好事呀,大闽闹灾情,正需要粮食资助。贤妃娘娘身明”见闽皇脸色发暗,慌忙把剩下的话咽了回去。

闽皇不悦地说道:“谁要她自作主张?哪道大闽的危难,要靠她一个后宫嫔妃来解决?她这么做是为了什么?邀宠吗?炫耀吗?还是给朕一个下马威?”

福公公惶恐地说:“奴才多嘴。”

闽皇自顾自地往下说:“如果需要借粮,也是吏部主持,两国之间会通过正式的渠道进行协商。这种事情应该由朝廷来做,何须她一个和亲公主私下卖人情?这不仅不符合礼制,还会让大邑误解我们。”他一边说着,一边皱起了眉头,表示对敏公主的不满。

福公公求情道:“陛下所言甚是,贤妃也是一片好意。”

闽皇:“大闽的皇宫,需要的是礼制,不需要她的好意。这个贤妃,自诩和亲公主,自恃才高过人。我大闽国可不需要一位邑太后那样的和亲公主。”

闽皇起身吩咐福公公:“信鸽仍旧放出去,召殷洪青入宫,商讨借粮一事。”

在殷府里,殷太相坐在太师椅上,听着殷洪青详细地讲述了闽皇单独召见的谈话。当听到闽皇下旨,让殷洪青主管灾区发放救济粮,并负责向大邑国借粮时,殷太相不禁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道:“看来闽皇是要让我们殷家带头,出力又出钱来救灾啊!可这与大邑国借粮之事,又谈何容易呢?”

殷洪青着急地问道:“那父亲,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殷太相沉思片刻后说:“明日早朝,你要极力奏请众大臣们捐款捐粮,我们殷家自然也要带头。同时,我会马上修书一封,派人快马加鞭送去大邑国,交给邑太后,请她帮忙周旋借粮一事。”

殷洪青点点头,表示明白,但仍有些担心地问:“可是,父亲,这样一来,我们殷家岂不是要出很多钱?而且,万一借不到粮食怎么办?”

殷太相无奈地笑了笑,安慰儿子道:“放心吧,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总能渡过难关的。至于借粮一事,我们也只能尽力而为了。”

说完,殷太相便起身去书房写信,殷洪青则站在原地,思考着如何应对接下来可能面临的困难。

第二天清晨,太阳初升,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紧张。殷洪青站在朝堂之中,神情严肃地向闽皇启奏:“陛下,臣有事要奏!”

闽皇微微点头示意,殷洪青便开始陈述自己的想法:“此次旱灾肆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臣建议众大臣共同捐款,以助灾民度过难关。我殷家愿带头捐款,并设立多个粥棚,赈济灾民。”

殷洪青的提议得到了殷太相和齐太傅的支持,两人同时出列,附和殷洪青的奏请,表示愿意全力支持赈济灾民。

然而,众大臣们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些人面露难色,似乎不愿意捐款;还有些人则显得犹豫不决,不知如何应对。但也有一些大臣主动附议,表示愿意参与其中。

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殷洪青心中暗自叹息,这是个烫手的山芋啊。

闽皇面无表情地答复:“殷爱卿一片赤诚之心,准奏。望六部全力辅助,不得怠慢!”

六部尚书同时出列:“遵旨!”

朝堂上,大臣捐款捐粮之事已定,与此同时,信差快马加鞭地往大邑国边关赶去。

而昭公主和亲队伍也正浩浩荡荡地走在奔赴大乌的路上,一行信差快马向边关殷洪武营区奔去。另一队暗卫也悄悄地出发,向边境三大重镇之一的“西关镇”飞奔而去。

大邑国,位于南方的国度,这里物质丰富,人民生活安定。此时大邑国皇宫内,年轻的邑皇正坐在御书房里认真地阅读着奏章。

邑皇名叫练玄,年纪轻轻便登上了皇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