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这次要休息了19(1 / 2)

除了有国内的古玩外,还有不少外国的物件,绘画、象棋、宝石器等等。

不过对于这些国外的古董,时萋身边的几个人都与她一样了解得不多。

并且季老板也不打算拍,他们只看了看热闹并没往前凑。

轮到中国古董时,前去预览的人明显增多。

国际市场上,依旧是中国古董更为保值保真。

“这件汝窑瓶......”

时萋闻声凑到了对方旁边:“怎么了?”

见对方没作声,她又朝他面前那天青釉春瓶看过去。

汝窑,千年瓷器之韵。

汝窑是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

提到汝瓷,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宋徽宗高堂春睡,梦到大雨过后,远处天空云破处,有一抹神秘的天青色,非常喜欢。

醒来后挥笔写下诗句:“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把这句话作为圣旨向烧瓷工匠传下旨意。

这道圣旨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最后由汝州的工匠烧制出来。

当然这并不是真实事件,文献记载上,这句话不是出自宋徽宗,而是五代后周世宗柴荣说的,当时也不是说的汝瓷,而形容的是柴窑瓷器。

即便知道这故事不知道是什么人编造后谣传的,许多人依旧愿意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描绘汝窑的绝美颜色。

这天青色的汝窑出现时间只有二十年。因开窑时间极短,传世的器件又极为稀少,所以愈发珍贵。

他看的这只天青釉春瓶在整场拍品中,确实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估计会作为最后的压轴拍品。

他转头见是时萋,都是一起来的也没什么顾及,于是压低声音道:“正品应该在集美博物馆。”言外之意就是这件的真实性存疑。

汝窑可没有同款之类的说法,影响汝瓷发色的,除了胎、泥和釉,这些基础的因素之外,还有窑温、以及窑位放置的因素。同一个窑炉里面位置不同、温度也不同,出来后就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别,所以世人常赞瓷独是独一无二的天赐之美。

时萋转回视线,再次和竹子确定了一下,这件天青釉春瓶确实是真品没错。

她没去过什么集美博物馆,或者说国外的博物馆她都没去过。

“奇怪,这只春瓶胎骨坚实,胎壁较薄,光泽也没问题......”

大约是先入为主了,他用看待赝品的眼光寻找问题却又始终找不到,一直把时间耗在这只汝窑瓶子上。

两个小时过去,预展结束。

众人依次离开会场,时萋则加快了几步跟上韩老师。

“小彭看好了几个?”赵老师见她跟上来,笑呵呵的问了一声。

时萋笑了笑:“我看好也没用啊,买不起。”

有的起拍价都达到五百万了,不过就算只挂了几十万的,最后哄抬起来,还不知道会被叫到多高的价码呢。

韩老师不置可否的没再继续这个话题:“跟我们一起去喝杯茶吧。”

时萋立刻点头笑着说:“可不就是这个意思。”

几人找了个清净的茶室,韩老师他们讨论起刚刚的预展情况,也没避着时萋。

反正后续拍不拍都看老板的意思,他们只需要看准东西就是了。

是以他们这些人之间不存在什么竞争的关系。

韩老师与刚刚季老板请的那个鉴定师一样,也提及了那只天青釉春瓶。

他们自然是看出了真伪。

只是说起东西的来历,语气就不由得沉重了。

不说那些出名的博物馆,就是国外某些名不见经传的博物馆里都藏有中国的古董。

日本约藏中国文物360万件,法国260万件,美国230万件,英国130万件。

平时总挂着温和笑容的赵老师提起这些数字,表情都难看了。

“我们国家流失在外的文物实在是太多太多。”赵老师叹了口气。

韩老师把茶杯轻放在桌案上:“这件东西得带回国。”

“未必能行,参加拍卖会的人可不少。”

有眼光的人又不止他们几个,那种好东西肯定有其他人看中,竞争到白热化阶段,还不一定能卖出什么高价呢。

韩老师咳嗽了一声,把众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我手里有一千露头,到时候凑点试试......”他没说单位,但在场的人都知道他说的是一千万。

时萋看了眼自己手里的表格,预估价都到三千万了......韩老师这点资产可不够,初步猜测起拍后不出五分钟就得突破千万大关。

“那行吧,我也有千八百的,拿出来支援了。攒了大半辈子的积蓄,还有点肉疼呢。老徐你们怎么说?”赵老师又恢复了之前的从容。

时萋看其他人纷纷出资,也默默举手:“我也有一千个......”

她心里感叹,钱还没到账就先许出去了。

希望季老板大方点,多散散财吧!

别搞到最后白来一趟。

现在几人的钱加一块,也才将将四千万左右,似乎也没有一争之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