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宁玉的生活相对简单,吃喝拉撒睡,唯一称得上“变数”的,就是她的感情问题。
爹妈都是普通人,自然也有为人父母的烦恼和操心。
读书时担心女儿早恋耽误学习,一到适婚年龄便想方设法安排相亲,相处了打听进展,分手了打听原因,然后继续安排相亲,单着的时候问她为啥不找,找着了又问对方家里干嘛的。
眼见周围亲戚朋友一个个升级成了爷爷奶奶,自己的女儿却还风轻云淡,因为这件事屡屡引发家庭争执,吵的次数多了,身为父母的偶尔也会想想,自己的女儿身体健康、工作能力也不差,既能养活自己又能照顾父母,即便为了所谓的传宗接代,也不能就这么随便找个人嫁了。
就在争执、谅解、再争执、再自行理解的重复循环中,傅宁玉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揣着不错的收入独立生活,稳步朝俗称的“大龄青年”进发。
现在想想,当时的傅宁玉,在周围人眼中就是那种“有条件挑”所以“太挑”然后就“挑成老姑娘”的人。
喜静但不避世,喜欢旅行,已经有多年背包客的经验,几乎不自拍,却大量摄录各地风土人情,每到一处,博物馆更是必到的,喜欢在人声鼎沸的集市中驻足,喜欢在不起眼的苍蝇馆子里感受烟火气,也喜欢自己下厨做饭,会在经过了一天的嘈杂后,回到自己家,关上门,独自面对那一室无声。
没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也不刻意回避宗教场所,不忌讳谈论生死,很早就设想过自己的老年生活,甚至想过当老到走不动的那天,若依旧单身,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无论如何,她对当前的生活,甘之如饴。
同时她也很清楚,正是自己创造的经济条件支撑了自己的这份“任性”,也是父母不再激烈干涉她个人问题的一个很现实的原因。
普通人家的孩子,能经济独立地养活自己,是一份多么了不起的底气。
当然,她也艳羡过那些传说中的富豪,尤其最开始工作频繁遭遇磕碰的时候,更是不时会想,自己怎么就生在普通家庭,怎么就没有手眼通天的家长、随便一出手儿女就不用操心今后的人生。
空难发生得太快,以致于根本没有留下任何清晰的恐惧记忆,确定自己真是穿越重生时,惊喜的同时也感恩“天道”待她不薄,更何况展示在面前的优渥生活条件是如此的具象,当时内心的那份激动,假若要找比较贴切的感受,大概就是彩票中了上亿奖金吧。
然而,再怎么雀跃,也要面对一个事实:重启了的人生,开局只有一张白纸。
既然不给原始剧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理解为,只要顺利过渡,完全可以推翻原有,以自己的方式活着。
一直觉着世间的绝对美好只会出现在想象里,最多就是以纸片人来投射显像,血肉之躯的大活人不可能有完美的,因而傅宁玉不相信日常生活里有“一见钟情”。
那天,她是先听见声音再看到长相的,如果一百分里声音长相各占一半,只那第一眼,上官云泽在她心目中的分数便稳居九十,只多不少。
怎么形容这个人呢?
许是受限于个人水平,她就是觉得对方符合原先投射在完美纸片人上的所有情感想象。
可以用来描述的词汇不少,甚至那些小说里乍看之下非常中二的词句,她当时也真的想一股脑都用在这个人身上。
刚才与老夫人对话的每一个字,老夫人的每一个眼神、表情,此时正在傅宁玉的脑海中反复回放。
自己说出去的话,都是真心的吗?并不。
完全不后悔吗?并不。尤其是表示对上官云泽没有亲情外的想法。
怎么可能没有?这样一个外部条件几乎挑不出毛病的人,还对自己怀揣一份炙热的情感,但凡不是傻的,谁不选择双向奔赴?
可她就是无来由地相信,即便是原主自己来说,也会和她做同样的选择。
老夫人说:论私心,若你二人能成,我自是乐见。
高门长子和严格算起来只是寄住家中的外戚女儿,感情再真实,关系更现实。当身份定位到一定层面,许多事情内里的含义也就不一样了。
即便上官云泽没有那一纸婚约,即便高位如老夫人说了乐见其成,只怕他俩也不太可能一帆风顺走到一块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