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53(1 / 2)

一堆……他哪有那么想不开?

既然是团结协作,彼此就必须有个态度,不能袭击友军,不能使绊子,不能只顾自己进度,要相互支持,定下的作战计划,更不能够私自更改。

作为太尉,以及这场战役总指挥,第一次战前协商会议上,荀柔未照惯例让众人讨论,而是直接开讲。

先是从水文地理、粮草供给、政治因素种种方面,阐明他分兵出击,围歼袁术的战略思路,接着话题一转,便来到统战纪律。

“昔日酸枣会盟之败,袁本初虽怀异志,但其时,诸侯讨董之心却并非作假,事不成者,盖心不齐,各相防备,不能尽力。”

“今日,天下战事渐熄,唯东南百姓尤患离厄,我等集聚于此,讨伐贼逆,解救黎民,澄清宇内,乃机缘之所至。”

“万望诸君,同心同德,相忍为国,以大局为重,共兴汉室,共成此不世之功业!”

荀柔立于舆图之前,将淡青广袖一挥,环顾众人,扬声问:“诸君以为如何?”

方才听着分散围歼袁术,连连点头的孙、曹二人,此时却都各自默立不语。

沉默自然也算一种表态,但统战的关键,非只统一意见,更重要的是统一思想。

默认,对荀柔来说,是不够的。

他看向两人,由于南方消息尚未通畅,有些事是到了柴桑他才得知的。

他原本担心的吴郡几大士族,如今已然不成问题。

来自孙坚官方解释是:吴郡陆氏、张氏、朱氏,心向朝廷,欲在吴郡举事反袁,被袁术所害,陆氏、朱氏在吴郡的族人被灭,顾氏、张氏皆被囚。

荀柔听完后却只觉得,如今袁术身边犹有高人呐。

先稳压地头蛇一招,按下治下反叛,之后处置,也干脆明了。

陆氏为孙坚使者,朱氏追随孙坚南征北战,这两家是孙家拥趸,既已反叛,当然不能留着生乱。

张氏、顾氏虽与之同盟,却历为朝官,习儒学,尚文教,门生故旧遍布州郡,又不曾染指兵权,既已事败,对他们客气些,也能安抚郡中情绪。

恩威并用,不外如是。

四家举事,在朝廷大军抵达之前,所包含的站队之意,已随着失败结果随了东流水,而孙坚在江东的势力,也在这次不成功的反叛后,大幅度削弱。

如此,让进取心切的孙文台开口表态,似乎更容易,然而

荀柔望向捋须做沉思状的曹操。

北方人中矮个子的曹孟德,杂在此处一众南方人中,便不明显了,他穿一身枣红色直裾单衣,腰玉带、戴金丝小冠,比起去年见面,明显添了皱纹显出年纪,腰围脸庞也宽圆不少,然气势却非寻常人能比。

“孟德兄忘记昔日酸枣会盟了么?”荀柔淡淡一笑,“我却还记得当年之孟德兄。”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雒阳”

曹操抬起头,神色微动。

荀柔浅浅一笑,将手负于身后,缓缓在帐前跺步,继续吟来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啊,孟德兄!”

他脚步一定,回转身来。

果然是流传千载的好诗,辞简意深,就是荀柔此时自己诵来,也心意戚戚难平,更不提满帐文武皆默。

他将目光轻轻落在曹操神情感怀的面容上,“至孟德兄寄来《蒿里行》于我,已过五载,兄由记昔年之叹否?”

在年轻太尉温温切切的目光之中,曹操忽然陡生一种尘埃落定的怅然与欣慰。

“……太尉之心,操已明白,敢不共申大义?”他抬起双臂,紧紧抱拳,弯腰高声道,“愿奉驾驱使,随太尉荡平凶逆,还天下太平。”

“太尉之言,令某茅塞顿开,岂敢有异议?”孙坚虽落后一步,态度更加恭敬,“但请下令,某愿为先锋,铲除袁逆,蹈死不辞!”

思想工作先到位,接下来战略部署的讨论,依旧充满争吵。

统一战线下,粮草、兵械、路线……样样都要讨论。

江淮之间,九江郡依旧还在袁术手中。

驻守是袁术大将纪灵,这一地的复杂,只需一个地名就足以让人明白合肥。

三国历史上,魏、吴两家,围绕合肥之战,足可单写出一部书。

九江左右,庐江郡、广陵郡如今虽已进军,但袁术任命的庐江太守刘勋,还带着残兵,在庐江郡博安一带,打游击战,使孙坚始终不能完全控制淮水上游。

而袁术广陵都尉刘偕虽已然被曹操打爆,但其时日短,境内宗贼、渠帅、海匪之流,也尚未清扫干净。

曹孟德的意思是,留水军力量最强的孙坚牵制九江的纪灵,孙文台不同意,认为应当曹操在北牵制九江,广陵与九江之间并无水险,曹兵完全可与纪灵在陆上野战。

再往南,翻越长江,就是富饶昌盛的丹阳、吴郡,丹阳兵之精悍,天下闻名,此地由袁术亲自坐镇,丹阳东侧吴郡,则是袁术大将军张勋。

曹操认为自家可以从丹徒直下吴郡,孙坚坚决认为不可,以为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