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92(1 / 2)

任职就能到九卿。

观袁涣处理尚书台政务,不可谓不精细,但一个士族名门出生的官N代,却愣是看不上公卿士族,作为尚书令,位处中枢,不能平衡朝廷内外上下,日常激化矛盾,甚至亲自撸袖子下场,经常把几位老大臣噎得下不来台,就有点不合适了。

然其人刚正不阿,才能卓越,又有仁爱之心,出任一方,倒能让人放心。

“汉阳,不止风俗复杂,更兼位处要地,收复不难,说不定都不必多动刀兵,为难之处便在其治,这一点还请曜卿辛劳。”

“定不负太尉之望。”袁涣斩钉截铁的应下,“若无事,涣也告辞了。”

他倒也并非全不懂为人处事,知道今日特被留下,是为汉阳太守,话说完当即告辞,尚书令何人继任都不问。

他不问,荀柔却要说,他准备上书请命的继任者,就是堂兄荀彧。

实在找不到比堂兄,更适合坐镇中朝的人了,光想到堂兄继任尚书令,他的心都稳当了一分。

“早闻荀君王佐之名,为尚书令定胜于涣。”袁涣对于认可才华之人,态度还是相当亲切的,当即邀请荀彧就去商议尚书台交接事宜。

如此,屋中就剩下荀柔和大侄子了。

“我意让太尉府群吏随军出征,公达以为如何?”荀柔放下盏道。

“长安总能安稳一分。”荀攸平静回答着,将盏接过来,把药倒回壶中温热,“听闻叔父四五日不食。”

荀柔唇角倏然绷紧,“我是脾胃阳虚,又食生冷再伤,故脾胃难以运化,食则必呕,当要清饿几日,以复脾胃阳气,并没有其他意思。”

荀攸没有回答他的争辩,将重新加热的药,倒回盏中,递过去。

“我可不急着追赶父亲,咳咳。”荀柔端起盏一饮而尽,辣得直皱眉。

关于医理部分,他不是胡说,脾胃阳虚不化饮食,所以方药中加了重量附子、肉桂、吴茱萸,相当辛辣,且不是辣椒那种辣嘴,而是辣喉咙。

荀攸又倒了一盏清水递给他,“小叔父真明白?”

荀柔回看他,语气带上一缕难以遏制的火气,“当然明白。我已以太尉身份下令,不许阿兄回来奔丧。”

荀攸微微一愣。

“宫中传令,陛下欲来祭奠,已在路上!”府中仆从来报。

荀柔与荀攸四目相对,方才心情散了,露出一个无奈苦笑,伸了伸手,“还请公达助我一臂之力。”

别说他生病、还饿了好几天,就骑马奔驰二十几天,没有个十天半个月,也休想站起来。

荀攸虽不算战五渣,但也拖不起他这么大一只,幸好大兄得了消息过来,才把他架起来。

家里有父亲从前用的杖,他拿来撑,这时候也不算失礼,丧家迎客不出门庭,也不用走远。

不一会儿,刘辩就带了皇后蔡氏、及渤海王夫妻,以及一大群内史内令前来。

天子亲自吊唁,自然给足了他面子,也再次昭示他圣眷稳固。

他也绝不可恃宠生娇。

背后一层一层的冒起冷汗,荀柔低头谦恭的答谢。

今日态度若能给长安增一层保险,这买卖绝对做得,他当然算得清楚。

不过天子一走,荀柔被兄长们架回后堂,直接瘫成一摊泥,提都提溜不起来。

“这是南方商人贩来的稻谷,去壳煮粥,据说健脾易化,不碍肠胃。”荀彧领着侍从,走进室内,后者将一碗冒着热气的白粥摆在榻边。

荀柔侧躺者,看着那粥,“这定是阿姊为父亲采买的。”

稻米在此时不算常物,到了长安,甚至有那么点金贵。

“含光,节哀。”荀彧轻声道。

荀柔目光木然落在木碗的花纹上,“柔也不知,还要如何节哀。”

他做得还不够吗?

这几日,这样的话,他听得够多了。

连留在心里哀,都不能够?

“阿兄,你不要难为我了……”他轻声喃道。

荀彧眉心蹙紧,抬起手,犹豫了片刻,落在堂弟的头顶。

“临终、属纩、复、殓、讣、铭、沐浴、含饭、设重、小殓、大殓、咳咳…”荀柔轻声背诵着丧仪的步骤,“我都不曾参与。”

“颍川路远,也不能送父亲归家,灵柩只能停在白马寺中。”

“北方形势复杂,我担忧随时出现变化,也不许兄长奔丧回来。”

“当做的,能做的,我都做了……咳咳咳咳……”荀柔咳的蜷起身。

客观冷静的工作,为理想努力,同时感到悲伤、愧疚、燥郁、惶恐、茫然、慌张、无措……

“抱歉。”荀彧抿紧唇,伸手抚了抚堂弟的后背,伶仃的脊骨在掌下,有点孩子一样的可怜。

荀柔摇摇头,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神色已经平静下来,“会过去的,阿兄放心,真的。”

真的,他已经长大了。

【光熙三年三月,柔征凉州。】

作者有话要说: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武侯祠的对联,也是我最喜欢的对联,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