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81(1 / 2)

佳的考生。

胥吏考数术、律法、农历,学吏考诗文、律法、农历。

数学不考高深,只有加减乘除,就是数字略大,诗文只是公文与《诗经》,律法考一般日常涉及的条例,农历考《四民月令》。

最后一道论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原文,根正苗红。

题不多,以基础实用,只一道论述,属于附加,给大家一点发挥空间,满足指点江山的心愿,其余都是填空纸张很贵,没多余的糟蹋。

“看了考题,定不知有多少人会失望。”荀柔望向场中。

太基础啦,让那些摩拳擦掌的士子都不好发挥,不过他才不要将风气带成书呆十年寒窗苦读,文章是载体,为了传达精神,不是重点。

当然后世科举的目的,不只是选拔人才,但他既然知道弊端,就不能这么干。

戏志才一脸明了的回荀柔一笑,“如此,太尉才能见人心啊。”

荀柔唇角翘了翘,“让他们心中有些准备是真的。”

他知道外头都传,这是太尉给跟随士子的考验和机遇,还有些人信誓旦旦,认为最后肯定不会让大家为此“贱役”。

这些人太天真啦,上了他的贼船,就得按他的规矩来。

“叔祖出的考题,对许多人恐怕也并不简单。”荀仹声音是少年特有的高昂,一张漂亮脸庞,被朝霞映照得光彩耀眼,就像出水红芙蕖,“儒生之中不分五谷,不识律令者,也有不少。”

荀柔微微一笑,“熙卿以为,胥吏之职,最要紧为何?”

荀仹被问,认真想了想,答道,“是精通庶务吧。”

“精通庶务,能做一地长官了,”荀柔摇摇头,对看过来的众人道,“是用心,细心、耐心、同情心、同理心。做到前三点,就算良吏,至于庶务,就算全不通农业,在田间跑上两年,自然该会的就会了,光读书本,就算将历书倒背如流,到了田间一样会不明白。”

就像后世公务员考试,考的就不是专业技术,而是理解力、判断力、逻辑思维。

戏茂点点头,其余众人或若有所思,或迷糊懵懂。

“你们过去数术学《九章》,去岁学算盘,哪个用得多,想一想该能明白。”

外面看得再热闹,不上手也不会知道是怎么回事,再聪明也不行。

考试在午前一刻结束,金钲脆响三声,所有人停笔。

卷子收上来,当天荀柔就带着众人批改。

先看格式,宣布考试规则时,宣讲了写卷的格式,格式不对,直接黜落,这就去了二成的人。

接着就是勾选错误答案,再按照考生座位号排序。

规矩一条邻座答案错误一般,两人同算作弊都是成年人,还以公务员为目标,别光盼着别人来主持正义,要懂得保护自己。

这样又筛掉一成。

这两条筛选过后,剩下的能答对四成,都算通过,这回反而没有先前两条筛掉的人多。

最后荀柔再重头看一遍所有论述,以免有特殊人才被遗漏。

不过哪有那么多特殊人才,连最简单的规则都听不明白,也写不出什么高妙的东西。

公务员又不是科学家,科学家要的就是脑回路不同凡人,公务员则一定要能理解普通人才行。

最后取中三百二十,一百名学吏,二百二十名胥吏,看着不少,等计算着往各县里一撒,就完全看不出来了。

“叔祖,这五份文卷拿出去张贴,该如何排序?”荀缉叠起五张卷问道。

两种试卷各取前五名,算作五魁首,放榜时要张贴出去。

高强度熬夜工作两天,思维有点迟钝,荀柔想了想才道,“按笔画数来,不分优劣了。”

两边的头五名,都是有一两个位子能定下,其他就有些犹疑,硬分个上下,再引得争议,还不如不分。

这次考试五百份卷中他看到几个熟悉的名字,头一个就是徐庶。

看见这个名字时,他一阵恍惚。

《三国演义》中徐庶篇幅并不算多,但短短一两章却给人留下深刻记忆。

他看过刀光剑影,听过鼓角争鸣,走过黄尘古道,见过烽火边城,再见到曾经熟悉的姓名,滋味真是别提了。

除了上辈子的“熟人”,还有几位是这辈子或认识,或听说过。

石韬,石广元,颍川老乡,比他大几岁,当初也是少年捷才,在各种宴会上有过数面之缘。

和洽,和阳士,汝南人,灵帝时举孝廉,曾受大将军何进征辟,不至。

裴潜,裴文行,河东闻喜人,其父曾为灵帝尚书令,只是家族败落,在河东影响力远不如卫氏。

所有考中的胥吏,包括石韬、裴潜,荀柔宴请一餐,勉励一番,就遣往各处去,秋收后收赋税,前面等他们的事情多着。

学吏包括徐庶、和洽,则留下来,再将身边的文吏选出一半加入名单,荀柔先给他们作一次岗前培训。

“有汉以来,朝廷早设有庠序之教,孝武皇帝时最盛,至本朝则逐渐废弛,其中缘故非只一端,今日提及此事,也并非为了追根究底,而是希望诸位明白,今设学吏一门,是要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