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科幻类型的电影也要先自问一下。
特效能比得上梦工厂吗?
答桉是比不上,梦工厂的特效部门号称亚洲第一,国内包括韩国等其他国家的特效工作室都比不上,如果要请好来坞的特效公司来制作,那么性价比也会远低于梦工厂。
创意和剧情能比得上吗?
更比不上了。
梦工厂的创意和高概念是比特效还要响亮的招牌。
常见的科幻类型基本都被梦工厂拍完了,甚至都被翻着花样的拍到穷尽了。
想一想,光太空电影就把“近地轨道鲁滨逊飘流”,“异星求生”和“探索星际”拍遍了,顺便什么黑洞、虫洞、高维等炫酷的概念也融合进去了。
如果没有陈景行,没有梦工厂,花上几年时间,拍一部中规中矩的,脑洞不大,特效过得去,叙事不出差错的工业科幻电影很可能是有市场的。
哪怕能比得上好来坞大片的中层水准,国内观众也很可能会买账。
但问题是他面前这个年轻人根本没有给其他公司和电影人这个机会。
放在六年前,国内观众还对国产科幻电影感觉很新鲜,并很支持。
《致命身份虽说是科幻,但实际主打的还是悬疑烧脑的标签。
所以陈景行的第二部院线电影《信号当时可是沾了国产科幻这个标签不少光。
之后的《源代码更是用列车爆炸以及激烈的动作片段标榜第一部国产科幻大片——尽管按照科幻的标准,不到1亿的成本实在算不上大片。
《源代码能打破进口电影的垄断创下新的票房纪录,除了剧情确实新颖之外,国产科幻大片的名头也是居功至伟的。
国人对于自家生产的真正优秀的,甚至都不用到优秀的程度,只是能做到中规中矩的短板题材商业电影都是很支持的,就像《湄公河这种军事动作题材一样。
爱国热情并不缺。
但这两年可就不一样了。
华国观众对国产科幻题材的审美阈值提升幅度完全不亚于国产战争动作题材,科幻题材已经不是罕见和稀有题材了。
如果《金刚川放到四五年前,那根本不可能闹出这样的舆论风波。
因为所有观众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到特效和战争场面上,集中在工业电影的雄伟上。
至于歪不歪屁股,对我方军队的描写是不是有些蠢笨和不到位,更不会有多少人纠结,还要啥自行车啊?
只有对国产电影的特效和大场面有了一定的免疫力,或者有“特效做的好是应该的”,“特效都做不好拍什么战争片”的心理要求才会把注意力放到其他地方上。
同样的,现在要拍一部科幻大片,观众对标的可不是好来坞电影了,也不会有任何支持国产的滤镜,爱国热情更不管用。
视觉奇观做得好,那是应该的,梦工厂能做到你凭什么做不到,凭什么让我对你宽容?
而且科幻概念要有创意,故事也要精彩,科幻大片就应该这样,别说故事讲的不利索了,哪怕只是讲的不够精彩,观众都会毫不留情的批评。
这是这几年热钱还在的时候投资的几部科幻电影的惨烈下场给后来者留下的警示。
“《矛盾战争?好像听过……”陈景行一向对港岛电影不太关心,所以只是觉得听着耳熟。
倒不是说他对港岛电影有什么意见,而是港岛电影在国内市场中已经处于边缘位置了。
国内能拿高票房的题材要么是自家的科幻电影,要么是军事动作电影,或者是以国内喜剧人风格为主的喜剧电影,其他题材,比如《药神或动画作品偶尔能拿到高票房。
港岛的电影在国内市场已经不被几大玩家视为竞争对手了,偶尔出个好片能拿到10亿以上的成绩都算很漂亮了。
至于海外,港片更是早已没落,事实上在港岛自己的电影市场,港片,尤其是商业港片都快被边缘化了,眼看着就要逐渐沦落到了宝岛电影产业——如果还能叫产业的话——的下场了。
宁皓对陈景行的“无知”也不以为意,略带了点唏嘘的说道:“你应该听过,是很早的一个项目了,15年立项的,主要是寰亚影业和天下一投资的,后面幻世网和内地的一些影视公司也都投了些钱。
当时立项的时候据说是要打造第一部国产机甲科幻片,当时资金并不多,不过从你的《源代码上映后,一方面是热钱一直在快速涌入,一方面这些钱也都对科幻题材越来越喜爱了。
所以《矛盾战争后面还是拿到了不少钱,制作预算也一再加大,据说加上后面几家公司和其他的融资渠道,制作成本从两亿港币一路飙涨到了超过五亿。
寰亚和天下一对这个项目也越来越重视,因为资金充裕也推翻了之前的预定计划,好像重新写了剧本,还请了韩国和好来坞的特效团队负责特效工作。
直到17年底才开拍,不过到了18年,电影还没拍完,幻世网就撤资了,不再追加投资,预算就出现缺口了,等到去年……”
宁皓似笑非笑的看着陈景行:“等到去年,其他内地投资者也陆续撤资了,再加上资本撤退,热钱撤离,这个本来还被看作是大有潜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