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都遵循一条原则:丑话说在前头。来村里租地扣大棚种蔬菜的,多是以消遣为主,但种了菜吃不了,白送亲戚里道外,也不能扔了,卖点钱也是钱,初寒妞对他们做了交代,以避免日后平添不必要的麻烦。
因为城里人来村扣大棚的多了,村民务工也成一份劳务,比如播种、翻地、除草、田间管理等,会雇佣散工打理,从事这些劳作村民也能获取一定收入。
村里已经把电给上,把路铺上,且大棚集中布置,进出车辆都很方便,这也成了村里农业经济的一部分。
至于种什么,完全不受限制,受雇的村民会征求棚主的意见,因此后加入的大棚有机菜种植,品种繁多,几乎囊括了市面上所有的蔬菜。
有老两口客居村里的,他们很是节俭,种什么、怎么种以及如何做田间管理之类的事,都会细致询问而不会雇人,其所有田间农活均由他们自己做,按他们的话:当体能锻炼了。
很多村民也乐得上门无偿服务,提供农艺上的指导和帮助,甚至亲自动手帮做,城里人也都不差事,总会以某种方式加以回报。
对愿意做有机蔬菜种植的,初寒妞会差人免费做辅导,感动得这些城里人千恩万谢的,说了一大筐感激的话。
铺垫成了初寒妞直播的一个内容,她会做随频直播,实景录制,不加任何编撰,给进入直播间的人身临其境之感。
两好搁一好,大棚种植户,不论是坐地户,还是外来的,都对初寒妞的善举很是赞赏,相互之间交往甚好,他们私下商议个分成办法,即每次在初寒妞帮助代售后,给她分得一定提成,以奖励她付出的辛苦。
逢公休日,镇里有些年轻父母会带孩子到村里参观大棚蔬菜种植,无论到哪家大棚,棚主都热情接待,对提出的问题细心讲解,不厌其烦。
有的要吃农家饭,村里会有提供,管吃饱吃好,价格不贵。冬天菜店无菜可卖,韦胜带着他的孙子孙女住到村里,专门做起了农家乐吃食。
有需要吃饭的,他就主厨,有时来两桌,他也能打点开,牟奶奶会自觉过去帮忙。
初寒妞又把订餐吃饭的场景做成图文视频,一经播放,引起乡游观光猎奇游客极大兴致,提前私信初寒妞帮着订餐,自然她会尽心安排,有吃饭的就有收入,这也是在帮韦胜一家创收。
食材无可非议,均系村里地道的出产,做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吃者无不给予好评和夸赞。用餐游客出于心性,也会自拍视频发到网上,传播无所谓不广,名声远扬。
媒体效应繁衍了知名度,悄然兴起了一波乡游的火爆,后山村作为一日游,开着私家车就来了,吃饭、购买农产品和山货,既可饱腹美味,走时也不空手,尤其是孩子畅游了乡野风光,开了眼界。
一百多万粉丝的村姑网红主播初寒妞名声在外,有个东北粉条加工作坊主联系到初寒妞,「借我一缕阳光」,”我想请你为我直播带货粉条?”
看到这条私信,初寒妞没有马上回复,她去的话,得把家里的事安排妥当,爷爷和牟奶奶,不然她去的也不踏实。
听言初寒妞要去东北直播带货,牟奶奶也要去,无奈只能带上她,不然在家也需要有人照顾。
初爷爷委托给贺老倔照应着,若是牟奶奶不在他家,他说啥也要跟孙女到东北看看,几十年前去过,现在变化肯定很大。
第二次出远门,初寒妞一点也不感陌生,雇主提前预付了路费,而佣金另算,对方看中的是初寒妞的人气。
十二月初正是东北最冷的季节,家里不曾有可以抵御严寒的服饰,初寒妞去购置了棉衣棉裤,这笔费用也是雇主支付的,看来对初寒妞给予莫大期许。
买了去东北的卧铺车票,赶巧是夜间,上车就睡,到早晨进入东北境内,车外冻天冻地,白雪皑皑。
牟奶奶天亮就起来,坐在窗边小座上观赏窗外景色。还不时用手机拍摄,发给孙子牟泽。
一路上初寒妞带够车上吃的,看到同车的人开餐,她就把吃食摆上,奶孙两个有说有笑吃着,老人家给初寒妞讲了一个她在东北时的故事。
那是1949年初春,牟奶奶刚一岁,她和两个哥哥随父母到东北沈阳一个偏远小村,一家人就在那个村子落脚,因为没有耕地,就开荒算是有了一块庄稼地耕种粮食。
就这样平稳过了十多年,她的两个哥哥相继响应号召应征入伍,她和父母在乡下生活。几年后她的大哥转业,被安排在旺顺镇一家工厂上班。
又过了几年,有家服装厂招工,大哥给家里打个电报,让父母及妹妹回旺顺镇,这样牟奶奶回去后就去了那家服装做工。
那一年牟奶奶才十七岁,几年后认识单位一个小伙子,他们结婚了,婚后不久生了牟泽的爸爸。
因为牟奶奶父亲有做木匠活的手艺,与人合伙开了家木器作坊,制作桌椅板凳和家具等木制品,他们家也住在作坊。一天下大雨,打雷引起电火,人逃了出来,作坊烧没了。
多少年的心血付之一炬,牟奶奶父亲一病不起,整日卧床,服用各种药物也不见好转,其母亲伺候病榻的老伴,也跟着上火,忧郁成疾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