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人未归,策已至(1 / 2)

大宋神探志 兴霸天 1642 字 2个月前

政事堂。

李德明的告罪书在两府重臣手中传了一轮,堂内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参知政事鲁宗道病倒了,病情来势汹汹,从年龄身体来看,这位即便病愈,恐怕也难以再行宰执之权,中书门下如今就是首相王曾、次相张士逊、参知政事吕夷简和参知政事夏竦。

但还有两位紫袍重臣在,一位是主管财政的三司使范雍,另一位是此前出贬外放,知应天府,后大办学府,培养才干之辈的晏殊,如今获召入朝,拜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

此时众人看了一遍所谓的请罪书,都默默摇头,夏竦更是直接评价:“李德明贯是如此,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阴险狡猾,此番可不能再如他所愿,搪塞过关了!”

王曾道:“当遵先帝之令,让李德明归还灵州,派出质子,方为谢罪!”

夏竦起了头,正是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断然回应:“不可!李德明希望的,就是我朝质问,文书往来,党项李氏已收河西之地,又得边地贸易,日渐壮大,这是养虎为患,今对夏用兵,乃是师出有名,不可再拖延时日!”

吕夷简更加沉稳,语调不急不缓:“应关闭榷场,断绝贸易,不让一粒米流出国境,不让一颗青白盐换得口粮,一旦西夏盐业遭受打击,再举兵攻占盐州,党项之民必然沸反盈天,动摇李氏统治!”

张士逊轻抚灰白的胡须:“西夏狼子野心,不可放任,然我朝久不经大战,若挥军入河西,攻党项,可有把握?”

此言就正中了王曾最为担心的事情:“国朝太平了二十多年,西境虽有战事,终是少数,武人无仗可打,想要晋升,唯有慢慢苦熬,一旦西北开战,势必人人争功!此前无忧洞内刘平轻敌冒进,便需警醒,党项李氏立于夏州百年,根深蒂固,更应慎重!边乱一旦开启,必当战事绵延,将我朝拖入泥沼之中!”

听了首相语重心长的一番话语,吕夷简沉默下去,神色不变,却也不再坚持方才的见解。

夏竦依旧不放弃,坚定表明立场,且不说边功战绩,他屯了那么多青盐也不能白费:“王相所言极是,然正是这二十年间,我朝对西北羌人多番忍让,助长了夏人的嚣张气焰,那李德明之子才敢在辽都中京,行刺使臣,幸得狄三元文武双全,未曾遇害,否则痛失英才,岂非后悔莫及?”

听了这番激愤的言语,吕夷简瞄了一眼,若不是清楚你们之间的算计,还以为是过命的忘年交呢,不过夏竦之前毕竟举荐过狄进,这般表态倒也没问题。

夏竦抬出使臣遇刺,不禁愈发义正言辞:“夏贼的恭顺只在文书之中,其余种种,皆悖逆妄为,若我等再被这区区文书所瞒,来日战事依旧难以避免,更是悔之晚矣!”

话音落下,范雍接上:“老夫欲向太后、官家请命,守备边境!”

守备不见得一定是开战,这位年纪不小了,三司使乃计相,却依旧愿意去西北苦寒之地吹沙子,堂中众人顿感钦佩,起身行礼:“敬范公!”

夏竦行礼之后,更是宏声道:“在下不才,为将门之后,也愿御敌守边!”

这下人人侧目,看不出来你挺进退自如啊,当年苦心考中贤良方正科,就是为了摆脱武人之后的身份,融入文臣圈子,现在眼见战事将起,又摇身一变为将门之后了?

夏竦实际上在暗地里已经写好了《陈边事十策》,他镇守边疆,不仅能拉拢军中将领,门生故吏都可得此战晋升,实在是一举数得,所以这个苦,确实愿意吃。

吕夷简一眼看出了对方的意图,却不急切,战场争功不是所想的那般简单,他赞同对夏用兵,是揣摩了太后和官家的心思,吕氏的门生故吏毋须凭此之功,依旧能稳稳当当地立于朝堂,只要他这杆旗帜插在中枢,屹立不倒便可!

相比起这两位,晏殊温文尔雅的声音响起:“依我浅见,陕西用兵,当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应敌为攻守,再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

众臣齐齐点头,别说武将,就连文臣都对皇帝赐阵图的举动颇为反感,令边帅有权定军事是应该的,但考虑到军中多骄兵悍将,也不能完全放任,这其中的分寸如何拿捏,却是需要枢密院那边好好头疼头疼了。

当探讨的话题到了这一步,实际上主战之气,就在政事堂中占据了上风。

张士逊精神有些萎靡,王曾心头有些不安,但也不再明面上提出反对,直到书吏匆匆入内:“禀诸位相公,三十七位朝官联名上书,不可轻启战事!”

堂内众臣并不意外,但夏竦等人的表情还是严肃起来。

早知朝中多主和,但没想到经过如此种种冲击,仍旧有如此规模。

待得奏劄正式呈上,众人阅览,神色更见郑重。

三十七位朝官为首的,是权知开封府的陈尧佐,这位乃是枢密副使陈尧咨的兄长,如果陈尧咨继续位居两府高位,陈尧佐就不会入两府,或者说他若入两府,陈尧咨就得外放让位,兄弟俩人必须有一个避嫌。

可事实上,这位擅长水利的老臣,性情与陈尧咨截然不同,上书态度坚定,开篇明义,以西北民生多艰,战事一起更将民不聊生为由,望两府慎重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