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前朝留下的阴影实在太大,所以李攸才不敢去赌。所以当朝臣们上奏要求自己册封林雅菡为郡主时,李攸内心是愤怒和惊恐的。是的,开始步入老年的李攸居然第一次感到了害怕。
登基快50年的李攸自然晓得这些上奏的朝臣里有一些人是真的觉得林雅菡值得,而更多的人要么是想恶心自己,要么就是林雅菡林家的仇人了。李攸不信这些快成精的朝臣们难道看不出自己的心意。就算他们看不出,他们背后的人看不出?没看到内阁的大学士们没有一个上折子,甚至六部上折的都是员外郎以下级别的官员。李攸知道这是试探,这是他们背后之人在试探自己。
在一些朝臣看来,李攸给林雅菡册封一事有些不厚道。虽然林雅菡被册封了县主也不过是皇帝的养女,可养女也是女儿啊!林雅菡所进献的作物及种植方法被人说一句“神农转世”都不为过,结果这样的功劳却被皇家蹭了一大半去,这让朝臣们如何信服?
毕竟大圣朝内部矛盾中最突出的就是皇权与相权,也就是皇帝与朝臣们的矛盾。有了林雅菡这个县主,李攸的皇权必然要膨胀许多,这让原本就对李攸“屡下中旨”颇为不满的臣子们感到了担忧。他们就是要故意上折来挑拨李攸与林雅菡的关系,让林雅菡知道李攸不过是在利用自己。只要林雅菡心存怨愤,那皇帝该如何处理呢?
“想得挺美!”李攸嘴角浮上一丝冷笑,然后淡淡地说道。
跟在李攸身后的李忠心头一凛,他不知道皇帝刚刚的话是什么意思,只能硬着头皮问道,“陛下可是有什么吩咐?”
李攸没有立刻说话,这让原本就惊恐的李忠越发害怕起来。虽然他是李攸身边的老人,但这也让他越发知道李攸的残忍。
好在李攸沉默了一会之后就说道:“明日早朝后将那份封赏静安县主的旨意送到内阁明发吧。”
“遵旨。”李忠此时在心底长舒了一口气。
大圣朝虽然很多规矩类似地球位面的明朝,但大圣朝并没有给太监们“批红”的权力。皇帝有什么旨意基本是自己写好交由内阁润色后再通过六科廊官的审核后即可执行,如果不通过这套程序,皇帝的旨意就是“中旨”。虽然中旨也有效力,但是效力如何就要看接旨及相关人的态度了。基本对于科举出身的官员来说,他们是绝对不会奉诏的。
次日,李忠这边带着几个小太监朝内阁办事的文华阁而来。
大圣朝设大学士,同时又实行文武分治,因此实际上是有文华阁大学士和武英阁大学士的区分。不过由于武英阁大学士通常都是虚衔,实际上辅佐皇帝的大学士都是文华阁大学士。故没有特指的话,大学士就是文华阁大学士。
大圣朝的内阁有大学士、学士、章京和行走。用现代的话来说,大学士就是委员会的委员们,学士则是委员的秘书、助手,章京则是整个委员会的后勤、助理,至于行走就是实习生。
大学士和学士是不会来见李忠的。一方面外朝和内宫交往是有忌讳的,大学士和学士都要避嫌;另一方面就是文官瞧不起宦官,哪怕是李忠这种太监总管也入不了大学士和学士的眼。
李忠自然晓得这些文官的臭脾气,所以也懒得去贴冷屁股。他对负责接待自己的章京指了指身后小太监手里捧的匣子,道:“这可是陛下昨夜连夜御批的旨意,可要拿好了!”
章京这边让人将装了旨意的木匣收了过去,然后点了点匣子的数量就出具了一份收条给李忠。李忠拿了收条就带着小太监们离开了文华阁,而章京则是命人将木匣带到大学士们办公的地方。
几位大学士看到木匣就知道皇帝的回复到了,首辅和次辅分别掏出两串钥匙,然后将各个木匣上的两把锁给打开。然后学士们按照圣旨或奏章上贴的条子分发给具体的大学士。
“哦?陛下对静安县主的恩赏旨意下来了。”首辅有些惊讶地说道。
他打开旨意看完之后,道:“陛下给了郡君的封号。”
其他几个大学士都露出了然的表情,因为他们知道李攸这个皇帝压根不会被朝臣的意见所裹挟。何况这次朝臣们的做法的确有些过分了,就算是这几个大学士都有些看不过眼了。试探皇帝就试探,结果非要将一个父母双亡的姑娘牵扯进来,这做法也太龌龊了。
首辅将李攸的旨意传给其他几个大学士看,然后道:“若是诸位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就交由六科那边吧。”
几个大学士看了看,虽然赏赐了不少金银珠宝,但并不算过分。至于赐宅,那是皇帝自己的腰包,跟他们内阁没啥关系。于是大家都点了头,这份旨意就算是通过了内阁的审批,接下来只要六科没有意见就是正式的圣旨了。
六科对应的是六部,他们实际上是归监察院所管。只不过监察御史是对应各省,六科廊官则是对应各部,监察重点不一样。虽然大圣朝的六科廊官喜欢和内阁及皇帝对着干,但也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对于册封林雅菡为郡君的圣旨并没有反对,于是这份旨意就到了通政司。
通政司算是大圣朝的官方邮政部门兼新闻部门,官员们的奏折要从这里递交到皇帝或内阁处,同样皇帝的旨意也要从这里下发。当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