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欲瞒天过海,难敌有心人9(2 / 3)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095 字 3个月前

口齿伶俐、辩才无碍的苟哥,在万分激动、十万分愧疚、百万分自责交织之下,1时间竟然哽咽到口不能言。

小刘嗣眨巴着天真无邪的大眼睛,看着难得感性1次的赵旻,满脸疑惑。

“大人何故如此悲伤?”

苟哥长叹1声,1手抱着亲儿子,1手以衣袖拭去泪痕,微笑着看向亲儿子。

“皇子,臣非悲伤,实欣慰也!我大汉皇后贤良淑德、皇子睿智无双,大汉中兴有望!中兴有望哉!”

诚然,大汉皇后对苟哥贤良淑德,苟哥亲儿子也确实睿智无双,苟哥1家篡位有望哉。

如果“好人妇”的曹阿瞒泉下有知,细品苟哥的这番骚操作,也不知其人作何感想。

小刘嗣不可能得知自己真正的身世,但这并不妨碍其人懂事地为自己亲爹擦干净泪痕、并及时转移话题。

“大人饱读诗书、出口成章、屡有经典流传,孩儿对大人仰慕不已,今后还望大人悉心教导孩儿。”

苟哥恢复到1贯的冷静理性状态之中,心情也再次转好。

其人微微1笑。

“皇子放心,无论子学、经学、诗赋,亦或武艺、兵法、治国之道,臣必倾囊相授!将来,皇子必将成为千古1帝!”

小刘嗣听得悠然神往。

“大人,孩儿欲成就大秦始皇帝、先祖武皇帝之功业!”

这孩子虽不满两周,却胸怀大志。

所以苟哥笑得更加开怀。

“皇子当知,此2帝历经无数险阻,方得以成就不世之功业,是故皇子应不畏艰险、自强不息!”

苟哥的意思通俗来解释就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只见小刘嗣目光坚定。

“大人放心,孩儿愿成大业,为此不怕苦、不怕险阻!”

苟哥哈哈大笑,更加用力地抱住自己亲儿子。

“甚善!甚善!臣必拼尽全力,助皇子成就不世之功业!”

苟哥心道:宝贝儿子!你等着!老子不但要倾尽所能教导你,更要为你开创出1个前古未有的盛世!

这1刻,苟哥突然觉得,自己用力抱住的,仿佛既是自己的毕生希望,也是自己的整个世界。

尽管苟哥今年只有2十7岁不到。

思及自己欲借亲儿子之手达成之大愿,苟哥认为…

灌输积极正确的思想,有必要从娃娃抓起。

于是乎,苟哥笑着问怀中的亲儿子。

“皇子既欲开创不世之功业,便应知大1统之利弊所在!”

小刘嗣歪着小脑袋,有些不解地看向亲爹。

“大人,孩儿不明,大1统有何弊端?”

苟哥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大1统之弊端显而易见。

这个弊端,在汉末、魏晋南北朝已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明末,它甚至达到了巅峰。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鉴于诸葛亮对待荆州归属问题、以及孙刘关系问题上的态度与刘备严重相左,有理由怀疑他在刘备入川之前(211)便已受到猜忌,这也与历史的时间线索相吻合。

甚至,入川之后,诸葛亮地位更加尴尬。

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曾评价刘备“信武侯而终无能用也”,即讽刺刘备对诸葛亮的猜忌心理。应该说,这1观点存在明确的史料支撑。

从《蜀书》的相关记载来看,诸葛亮入川之后长期处于1个矛盾局面中,即待遇优渥,职位尊崇,但难以参与核心决策,甚至是被刻意排除在决策圈层之外。

以史料而论,自建安十6年(211)刘备入川至其称帝(221)为止的十年时间,诸葛亮的相关记载寥寥无几,除了参与制定《蜀科》之外(见《伊籍传》),最常被提及的事务便是“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蜀书诸葛亮传》

镇守后方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但结合“益州险塞”的地缘环境以及成都的地理位置来看,彼时的成都并不处在4战之地,防守的压力相对较小。刘备将诸葛亮留在后方,难免有大材小用的嫌疑。

另外1个问题,就是诸葛亮镇守成都,便意味着刘备在前线远征。而刘备远征之际,身边的心腹爱将皆是法正、黄忠等新贵,诸葛亮竟无法涉足其中。

按史料描述推断,诸葛亮对这种尴尬境遇明显存在不满情绪。比如建安2十4年(219)的汉中之战,在前线物资吃紧的时候,诸葛亮竟在后方与杨洪商议此次战争的必要性,杨洪则激动地表示“无汉中则无蜀”、“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杨)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蜀书杨洪传》

从杨洪“发兵何疑”的答复中,不难看出诸葛亮对发兵汉中持抵触态度,即对刘备的决策存在抵触态度。如果说诸葛亮认识不到汉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