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欲瞒天过海,难敌有心人2(3 / 3)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146 字 3个月前

0-226)则为张辽老母作殿,赏赐御衣御食,尊贵无比。

(魏)王赐辽帛千匹,谷万斛。--王沈《魏书》

(文帝)为(张辽)起第舍,又特为辽母作殿……(辽)得疾。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虎贲问消息,道路相属……(帝)车驾亲临,执其手,赐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魏书张辽传》

可见“狼性文化、靠喂饱员工吃肉”的运营理念,在3国时代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广泛应用。

张辽虽然出身豪族,但以骁勇出仕,武人色彩相当浓郁。

从地缘位置来看,雁门出身的张辽无疑属于“边地人”,文化水平不会太高,早年大概未曾浸染“忠君思想”(边地武人的共性)。因此在军阀中间频繁改换门庭,不断地“以兵属”、“以众降”,丑态百出。

甚至在归顺曹操伊始(199),张辽依然保持着“利益至上”的线性思维,以至劝降昌霸(200)时,开口便是“先降者受大赏”,贻笑大方。

曹操对张辽的任用,最初是颇为忌惮的。基本都是使其充当硬仗的“攻坚先锋”。

无论是“黎阳之战”、“柳城之战”还是“天柱山之战”,基本都是有死无生、有去无回的恶仗。这与曹操的用人思路有关,即借“恶战”与“险职”来试探降将的忠诚。

灊中有天柱山,高峻2十馀里,道险狭,步径裁通,兰等壁其上。(张)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魏书张辽传》

甚至威震天下的逍遥津之战(215),曹操的敕令依然是令乐进、薛悌守城,而令张辽、李典出击。

(诸将)乃共发教。(曹公)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薛悌)勿得与战。”--《魏书张辽传》

其原因无外乎乐进与薛悌,是出身兖州且未曾叛变的“心腹”,而张辽与李典,1个部曲甚众、1个反复无常,所以被逼出战,试探忠心。

可见,张辽在降曹十6年后(199-215),依然未能完全获得主君信任。直到合肥1战成名,靠8百死士大破十万吴兵,才奠定自己的地位。从此超越于禁,1跃而成“5子良将”之首。

不由感慨,似张辽般轻狡反复的边地武夫,在战火与鲜血的洗礼下,竟逐渐成长为智勇兼备、舍生忘死的名将,乃至名镌青史。

此诚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素丝无常,唯所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