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杀后,亡失辎重,已然断粮。
这些“政治难民”靠着河内太守张杨的“军需赞助”,才得入洛阳。
建安元年,杨奉、董承、韩暹挟天子还旧京,粮乏。杨以粮迎道路,遂至洛阳。--《魏书8张杨传》
值得注意之处,是张杨是吕布的“州里人”(并州云中)。且吕布亡入关东初期,为躲避李傕、袁绍等人的刺客,曾长期托庇于河内野王县。与张杨私交甚笃。
(张)杨于是外许汜、傕,内实保护(吕)布。--《英雄记》
吕布在徐州割据时(196-199),屡遣商队赴河内买马。其败亡前夜(199),张杨还曾试图救援;只因路途遥远、云山阻隔,故未成行。
太祖之围布,杨欲救之,不能。乃出兵东市,遥为之势。--《魏书8张杨传》
张杨彼时(196)并未挟持天子到“自家地盘”(河内野王),而是送天子还洛,还在洛阳大兴土木、命名新宫,称“杨安殿”。
7月,帝还至洛阳,幸杨安殿。张杨以为己功,故因以“杨”名殿。--《后汉书董卓传-附传》
考虑到“温侯爵位”作为王允、吕布与张杨之间的联络线索,以及3人皆出身并州(允太原、布5原、杨云中)的现实依据,可知并州集团“西迎大驾、光复洛京”的政治使命,是确实存在的。
且天子流亡至河东时,曾遣使召吕布来迎。
刘协彼时的目的地,无疑是河南洛阳。
而布自称“乏粮不能至”。
考虑到彼时在建安元年(196),同年吕布即趁乱袭取下邳,并收受袁术2十万斛粮草的贿赂。
吕布是否真的“乏粮”颇值怀疑。
但从此事不难看出、“西迎大驾、还于旧都”的任务,确系吕布所熟知。
最终由并州集团的张杨代吕布完成使命。
吕布所谓“乏粮”,不言而喻,乃是其人不愿出兵的借口。
第1是因为洛阳彼时已成白地;
第2是因为关东诸侯,无论袁绍还是袁术集团,都特喵的不认刘协这个“天子”,刘备倒是认,可刘备也在艰苦创业,带头大哥还是袁绍…
彼时势单力孤、抗风险能力极差的刘备,可敢当面顶撞带头大哥袁绍?
要知道,袁绍随随便便派出1个朱灵,便平了吕布和兖州。
第3是因为吕布和洛阳之间,隔着兖州、豫州大好山河。
而当时,吕布刚被袁绍从兖州撵到徐州…
吕布再杀回去?上赶着送死吗?
总而言之,曹老板运气是真好啊!
在正始之变时,高柔是妥妥的马党,也就是司马群贼1派。
在正始之变(249)前,能够明确断定属于司马懿集团的人物,如下所示:
司马懿、司马孚、蒋济、高柔、卢毓、孙礼、孙资、王观、王肃、刘放、傅嘏。
马党,也就是司马老贼的党人具备了两点特征。
其1是成员年龄普遍老迈,除了傅嘏之外,基本都步入暮年。
其2是成员的籍贯,大多属于河北地区,即黄河以北的冀州、幽州、并州等地。其中的外州士人,又大多曾被河北集团所提携。
曹爽与夏侯玄在正始年间(240-249)曾发动诸多改革,矛头主要指向3点。
即地方“大中正”侵夺中央人事权问题;
州郡县3级的冗员弊政问题;
以及奢靡之风与服饰僭越问题。
但实际执行时,阻力重重,最终在门阀集团(也就是马党)的干预之下,宣告失败。
关于曹爽改革的具体问题,可以参考《魏书9夏侯玄传》,非本文重点,不再赘述。
如果说曹爽代表的是新贵势力,那司马懿集团代表的无疑是耆老勋旧。
在这群元老们看来,家族利益、门阀利益远远高于国家利益。而彼时的“国家利益”,其实就是“曹家利益”。再加上曹爽试图延续3祖的“以法御下”制度,得罪了众多曹魏勋臣,因此引来旧贵族们的极端仇恨。
比如蒋济,便公开宣称“日蚀之祸,始于曹爽改易制度”。
是时曹爽,丁谧、邓飏等转改法度。会有日蚀之变,诏群臣问得失。蒋济上疏曰:“塞变应天,乃实人事。”--《晋书日蚀》
司马懿为代表的河北系(河内郡在河北,高柔发迹于河北),则是曹魏阵营中最腐朽的政治集团。其门徒党羽甚盛,政治取向极端保守。
袁绍治下的河北门阀,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史不绝书。乃至曹老板初平河北(204),便大搞轻徭薄赋,收揽民心。
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王沈《魏书》
明帝曹叡欲恢复“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称“以名取士,如画地作饼”;
但卢毓却公开称赞“以名取士”的优点,实际是对曹魏国策的反动,本质是在维护士族门阀对官位的垄断地位。
(明帝)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卢)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