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演员都贡献了精湛的表演,在此也感谢他们对刘备形象的塑造。
可以看到,影视作品中的刘备造型,无1例外为上唇两撇8字胡,下巴1掌长的山羊胡,两腮部分或有蓄须。
不管演员何人,造型始终如1。
所以,这几乎是刘备造型的标准配置。
那么问题来了,真相如何呢?
张裕本为刘璋书佐(笔杆子)。
先主入蜀后,张裕因劝阻先主征伐汉中不验(即猜错战役结果)而被杀。
其实张裕被杀明显为冤狱。
要知道,同时劝阻先主者,还有周群和秦宓。
秦宓下狱后释放;
周群则受到先主提拔。
所以,张裕被杀,明显是先主挟私报复。
先主常衔其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张)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蜀书十2》
先主常衔其(张裕)不逊…
先主怀恨张裕出言不逊,出何言?有何不逊?察其前文,可知矣。
当年刘备入蜀为刘璋助战张鲁,2刘会于涪城(今4川绵阳)。
张裕时为刘璋幕客。
张裕本人虬髯(大胡子),先主曾在宴上出言戏弄:
“我是涿县人(刘备本人出身幽州涿郡涿县),涿县有很多人姓毛,他们绕着涿县居住。所以我们县太爷就说:好多毛绕着涿居住。”
昔吾居涿县,特多毛姓,东西南北皆诸毛也,涿令称曰‘诸毛绕涿居乎?’--《蜀书十2》
涿,即“啄”之同音异形字(汉末时期,两字发音应相同)。
啄者,嘴也。
也就是说,嘴巴旁边长了很多毛,暗示大胡子。
张裕因为当时不属刘备,觉得自己的大胡子被人拿来做了笑料,很是不悦,直接呛声。
“我认识个哥们,在上党做【潞县】县长,后来又去幽州做【涿县】县令,那我们是管他叫潞君呢?还是叫涿君呢?索性就署名【潞涿君】吧!”
裕即答曰。
“昔有作上党潞长,迁为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欲署潞则失涿,欲署涿则失潞,乃署曰‘潞涿君’。”
之前已经备注,啄者,嘴也。
潞涿君,即“露啄君”。
露出了嘴巴的人,也就是人中部分没胡须,以此嘲弄刘备脸上没毛儿,办事儿不牢。
先主无须,故裕以此及之。--《蜀书十2》
2人仇怨遂结。
先主发迹后,挟私报复,处决了张裕。
男人没胡子这事儿,放在旧时“以多须为美”的审美标准下,属于严重伤害自尊心的大事儿。
所以,即便赵旻不喜欢戴冠,更不喜欢蓄须,其人也不得不遵从这时代的文化风俗。
刘备当时为左将军(实封)、领司隶校尉兼大司马(刘璋表奏的伪职);
连刘璋都不敢当众嘲笑刘备无须,张裕1个笔杆子从事竟然敢出言不逊!
刘备之愤怒可想而知。
如按张裕之“潞涿君”之言,刘备形象当与宦官类似。
宦官,属于东汉名声最差、地位最卑贱之群体。
昔日十常侍祸乱宫廷,袁绍、袁术兄弟领兵入宫禁大4杀戮,嘴巴上没胡须的官吏和郎中(侍卫)全部被杀。
此举甚至逼得很多人当众脱裤子,证明自己确实是“完整男人”才得幸免,斯文扫地。
其滥至此,史不绝书。
(袁)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许相,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其滥如此。死者2千馀人。--《3国志魏书6》
2刘相会涪城时,刘备已年逾5旬。
如其人真是宦官形象,连起码的军阀尊严可能都难以保全,很难相信可以得到群臣死力,颠沛流离数十载而相随始终。
汉末3国时代,诸侯形象如类似阉人,是什么下场呢?
就是被下克上、直接软禁甚至杀害。
初,(公孙恭)恭病阴消为阉人,劣弱不能治国。太和2年,(公孙)渊胁夺恭位。--《魏书8》
脸上没了毛,就“劣弱不能治国”了,侄子就敢明抢叔叔的权位。
这就是东汉末期对形象的重视程度。
都说现在颜值党横行,其实汉末颜值党更是4虐,只不过审美标准有变化。
现在男生女相,叫明星鲜肉;
汉末男生女相,只能被胁夺权位(公孙渊废其叔父),甚至直接无少长皆戮之(袁绍诛阉官)。
刘备1生子女至少6人。
徐州时期失陷给吕布1子(失其名);
长坂坡败逃时被曹纯虏获2女(失其名);
存者3人:后主刘禅,2王刘理、刘永。可见其生育能力和雄性激素水平属于正常范围,绝对不是长不出胡子的阉人。
故而,刘备形象应如是:
刘备下巴微须,唇上、嘴4周及无须、亦无髯。
大体上,“须”有两种含义。
广义是脸上所有毛发,狭义仅指代下巴毛发。
唇上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