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掌权的并州集团,比旧日的凉州军更加腐败。
董卓与王允之死,相隔不足4十日,而中间竟经历了蔡邕下狱、李肃被杀、将相失和、谈判破裂与贾诩乱武等诸多事件。
可知并州集团对异己势力的清洗,与对本阵营的内部肃反,更为急躁且血腥,远甚于董卓!
并州集团粉墨登场不足4十日便黯然下野,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的执政水平比董卓更加糟糕!
董卓之死,源自并、凉2州的派系倾轧。
并、凉集团的矛盾,始自中平6年(西历189)董卓上洛。
彼时在洛阳能与董卓分庭抗礼者,便是故并州刺史、执金吾丁原。
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卓兵士大盛。--《后汉书董卓传》
丁原麾下的吕布(并州5原)、张辽(并州雁门)、张杨(并州云中)等悍将,是董卓无法忽视的劲敌。
随着丁原被杀,吕布、张辽、张杨相继归顺董卓,并州集团与凉州集团,完成了1次被动的合流。
尚书郑泰在描述董卓军队构成时,曾提到董卓麾下的6种武士。
即:
并州人、凉州人、匈奴人、休屠各人、湟中义从与8种西羌。
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8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权以为爪牙。--张璠《汉纪》
其中凉州人、湟中义从(大月氏别种)与8种西羌,是董卓自西凉带来的嫡系。
而并州人、匈奴人、休屠各人(南匈奴中的1支),则是董卓兼并丁原故将之后的新兵。
因此,在董卓幕府占据重要地位与重要比例的并州系,便特别不能被凉州系所容。
在抵御孙坚(191)时,大都督胡轸(凉州武威人)与骑督吕布(并州5原人)便公开内讧,胡轸甚至威胁要“斩1青绶祭旗”。
(胡)轸字文才,性急,预宣言曰:“今此行也,要当斩1青绶,乃整齐耳。”--《英雄记》
所谓青绶,即银印青绶,指彼时身为骑都尉(银印青绶)的吕布。史书称之为“吕布、胡轸不相能”。
(吕)布与(胡)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后汉书董卓传》
随着东汉朝廷迁往长安,随迁的并州人士也便逐渐走到了1起。
以王允(并州太原人)为首,吕布(并州5原人)、张辽(并州雁门人)、李肃(并州5原人,吕布老乡)等人团结在其周围。
至于地方藩镇,又有河内太守张杨(并州云中人)为外援。
联络线索即“温侯”。
世人皆知“温侯”是吕布的封爵,实际吕布之前的温侯,是王允。
2年,(董)卓还长安,录入关之功,封(王)允为温侯,食邑5千户。--《后汉书王允传》
更有趣的是,彼时的河内郡温县,实际被张杨所控制,就在其治所野王县的南侧。
可见并州小集团确实在内外串联。
我们再来看行刺时间。
并州人行刺董卓的时间,是经过精心策划。彼时牛辅在弘农,李傕、郭汜在颍川,长安无比空虚。
初平3年(192)4月2十3日,汉献帝号称“大病初愈”(应该是司徒王允策划的借口),召群臣入宫。
董卓行至半途,遭遇吕布与李肃的伏击。吕布持矛、李肃持戟(见《9州春秋》),十余死士1时俱发,当场刺死董卓。
(吕)布使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将亲兵十余人伪著卫士服守掖门。布怀诏书。卓至,肃等格卓。--《魏书董卓传》
吕布与李肃出身并州5原,不仅是“州里人”,还是“乡里人”。
至于2人携带的“亲兵十余人”,毫无疑问也是家乡的子弟兵,应该都来自并州5原。
董卓遇害后,其滞留长安与扶风的亲属,遭到了血腥夷灭。
其老母年逾9旬,在郿坞徒步逃命,遭到斩首;
其孙女池阳君董白,年未及笄(十5岁),亦被杀。
其弟董旻、其侄董璜1并遇害,3族皆灭,阖门尽死。
(董)旻、(董)璜等及宗族老弱悉在郿,皆还,为其群所斫射。卓母年9十,走至坞门曰:“乞脱我死”,即斩首。--《英雄记》
侥幸生还者,唯有领兵在外的董卓女婿牛辅。
此处便产生1个问题。
昔日董卓入京、鞭挞宇内,操弄权柄,可谓说1不2。
为何初平3年4月被杀时,竟简单得如屠猪狗,毫无反抗能力?
因为彼时凉州主力,根本不在长安,而在关东豫州陈留、颖川诸郡。
按《荀彧传》记载,当时李傕、郭汜、张济等西凉将校,被董卓派遣去陈留、颍川等地与关东诸侯交战。
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魏书荀彧传》
颍川是豫州刺史治(刺史孔伷是袁绍盟友),陈留是酸枣联军的屯驻地,因此1并处在打击范围当中。
考虑到路途遥远,李傕等人离开长安的时间应该比较长,乃至从关东归来时,发现“日月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