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这是笛子,华夏古乐器(3 / 3)

也许至少从唐代开始,具有华夏国膜笛音色特点的笛就出现了。

笛上带膜,是华夏国笛最独特的标志之一。

毕竟笛子这个乐器,虽然说是华夏国最先发现的。

但是,却也不仅仅只有华夏国有,甚至在国外,也有非常非常多类似于笛子的乐器。

例如黑管,蒙古长笛等等,这些几乎全部都是笛子的同类。

所以华夏笛,与其他国家的笛子,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区别的。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

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

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

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

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戏曲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

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在民间戏曲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

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

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华夏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瑰丽多姿。

随着介绍的结束,此时的舞台也全部都布置完毕。

而此时的林夏,在舞台之上,也已经准备好了展示给大家华夏笛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