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眼前的问题,许宁深知首要任务是梳理出一套清晰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项目进展。
想到这,他随手抽来一张草稿纸,准备动手记录。
叶轮机械中的流动分离问题复杂难解,尤其对于非专长此领域的他来说,亲自动手分析显得更为稳妥。
直接对发动机部件进行数学建模,不仅超出了现有计算机的能力范围,而且没有必要。
因此,他决定首先对模型进行合理简化。
“各部件间流量连续”这是许宁写下的第一条基本原则。
经过一夜的奋战,团队成员都显得有些疲惫。
“阎工,要不你先休息一会儿?”有人提议道。但阎工拒绝了,他坚持认为应该尽快定位问题所在。
“一个轴上,压气机与涡轮的转速相同……”许宁继续说道。
“根据当前阀门开口的情况,r点的瞬时流量显然过大,这意味着压气机提供的压升远不足以满足相同流量下压力调节阀门所需的压降。
因此,在压力调节阀门的限制下,通过压气机的流量必须减少,导致压气机后方的压力持续上升,压缩系统的工作点从r重新接近最初的失速0。”
“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迅速找到这个关键位置,让研究所进行逼喘试验,看看是否能重现这一现象。”另一名工程师补充说。
“也就是说,0点代表了系统最初不稳定的工作条件,我们需要找出压气机内部最早出现这种情况的位置,即流动分离引发喘振的初始点。”
“还有,稍后我们要和601所的同事会面,获取进气道的流量数据作为参考。”许宁进一步指示。
“我已经将喘振的震荡周期独立提取出来,它包括了四个阶段:o-a、a-b、b-r和r-o。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喘振的根本原因——是研发上的不足,生产过程中的失误,还是运行条件过于苛刻?”
“当瞬时流量降至a点的最低值时,压气机后部系统的压力会因为流入量大大小于流出量而发生变化。在a-b阶段,进入压气机的流量开始增加,而其后的压力则逐渐降低。”
接下来的任务是从众多的数据曲线中,精准地识别出引发异常的那个点。
这项工作虽然复杂,但只要找到了切入点,就能逐步解开谜团。为了让大家集中精神,许宁还特意安排了一项新任务,希望以此激励团队继续前进。
时间慢慢流逝,阎伟忠逐渐理清了喘振问题的全貌。每分析出一个关键点,许宁就试着验证一次。他拿起铅笔,在屏幕前比画,仿佛在寻找解开复杂难题的线索。
许宁弯腰扶腰,另一只手操作鼠标,在图表上标记出几个异常点,没有回头便拒绝了额外的任务。
“确认!完善项目!”他说,然后又补充。
“先听阎工安排任务再说。”
“对了,常博士去哪儿了?”有人问道。
“可能是去休息了。”另一个人回答。
“大家过来一下。”阎伟忠的声音响起,大家都围了过去。经过一夜的努力,团队终于完成了试飞数据的处理和喘振波形的绘制。
阎伟忠面前的屏幕显示着放大后的数据图,这让原本疲惫不堪的团队成员们立刻振奋起来。
“成功了!”有人低声说。
对于阎伟忠这样的老手而言,这一步并不难。
“当压缩系统遇到外部干扰而进入喘振状态时,压气机提供的压力不足以对抗后方的压力,导致气体流量骤降,甚至可能出现倒流。”
他解释道,这些信息如同找到解题的关键线索,让复杂的难题迎刃而解。
这一刻,阎伟忠感到一阵眩晕,仿佛大脑短暂缺氧,但他迅速调整,继续带领团队前进。
他知道,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意味着项目的进展,更是在未来可能需要改进压气机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昨晚整夜加班处理数据,许宁不是动力联合攻关组的正式成员,因此他的缺席直到组长阎伟忠召集大家时才被注意到。
阎伟忠迅速掩饰了惊讶,手轻轻搭在身后的桌上保持镇定。
“在亚临界状态下,尾喷口远前方及喷管出口处的静压等同于大气压,这意味着发动机内部的压力变化需与增压和膨胀过程相平衡……”
他边说边将手中的铅笔丢到一旁,站起身来。
经过多次尝试,系统最终给出反应。
一位年轻的工程师看到阎伟忠疲惫不堪、眼眶泛红的样子,关心地询问:“怎么了?”
“是啊,阎工看起来很累的样子。”另一位工程师附和道。
长时间的不规律作息加上过度劳累,使得阎伟忠起身时感到短暂的眩晕。
他挥手示意其他人继续工作,自己则稍微站立了一会儿,调整呼吸,喝了一大口浓茶,准备加入团队的新一轮工作中。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人影冲了进来,兴奋地喊道:“我找到了!”
阎伟忠愣了几秒,才认出这是刚恢复活力的许宁。
“你发现了什么?”周围忙碌的同事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宣告吸引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