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章 旧病复发?(1 / 2)

第850章 旧病复发?

从荆州返回寿春,一路顺流而下,恰是秋收时分,甚至能从两岸感受到百姓的喜悦。

林邑稻不仅早已完成了推广,深知想要增产还与种植技术有着密切关联的李基,依据着后世经验,早就指导着农官们开始研究能让粮食增产的种种办法。

这一年,恰是多年研究下,已是总结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

且,已经通过报纸与官府对民间进行大范围的双重指导,实现有效的技术传播。

这一年,也将彻底成了世人眼中的丰年。

偶尔在长江岸边停靠之时,李基还会到就近的农田去亲自视察一圈,一行人的笑容也是越来越盛。

过去百姓们种田往往是依据经验而行,即便能意识到有些增产的小技巧,但却轻易不敢实行。

毕竟,试错成本往往是普通百姓所不敢承受的。

真正想要推动增产,必然是需要官府亲自下场,由上而下的推动。

可惜,过去朝廷的农官不是还没有研究出进一步增产的方法,就是朝政崩坏腐败之下,根本就没关注这一方面。

这一刻,李基看着眼前的那大片大片的金黄,眼眸之中所浮现的也是喜悦。

一时的改变,或许能让人引以为傲。

可真正令李基欣喜的是,在自己的影响与指导下,可算是开辟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农学”,而不再让这个时代的农学成为儒学体系下的附庸。

让农官们彻底意识到了农作物正确增产的方向是什么,在这条确定的道路下不断往前探索研究。

过去,李基就意识到了对于一个以农为本的农耕文明最为荒诞的地方,居然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学”。

如今,即便刘备死了,阿斗继位,又或是阿斗死了,后人再继位。

证明了重要性的“农学”也必将会是等同国本的存在,任何人的任何意志都不可能动摇得了它的重要性。

这不仅是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

说不准用不了几十年的功夫,一大群经历乱世饥荒的农官在疯魔之下,说不准就能真正研究出后世意义上的种种增产化肥了。

若是理想化一点,有了“农学”兜底的不断研究,无论大汉走了什么方向,都不会再有饿殍遍地而举国无粮的绝望了。

在这一片欣喜中,诸葛亮忍不住笑着说道。

“老师,等你回到寿春,说不准便能看到各地官府送到桌案上请求准予修建粮仓的文书了。”

李基笑而不语,眼角余光扫过脸色也佯做欣喜的蒋干,然后回到楼船,继续往着寿春返航。

这一路,也不知是否错觉。

在长江顺流而下的李基隐隐觉得都能闻到些许稻香,且心情大好之下,轻舟也是眨眼就仿佛已过了万重山抵达了临近寿春的港口。

唯一让李基感到几分遗憾的,便是抵达寿春时,已过了中秋佳节。

然而,在李基刚刚进入寿春,满脸苦色的徐庶便在城门堵住了去路。

李基心中了然之余,却是故作不知地开口道。“元直何故在此?若无要事,不如且待我回府中沐浴更衣……”

“老师!”

徐庶双目挤出着眼泪,躬身而拜,道。

“弟子有罪,未能规劝大王,请老师速速去劝阻一番大王的荒唐之举。”

“嗯?”

李基的眉头一皱。

蒋干则是精神一震!

果不其然,关羽、张飞不在寿春,李基只需再远离寿春一段时间,刘备必然会旧病复发,按耐不住享乐的心思。

而蒋干深知一旦放纵享乐,再想要阻止绝非易事。

当即,李基满脸的难看,道。

“大王如何了?”徐庶上前,生怕自己的表情失控,以袖捂脸,哭道。

“自老师离开寿春后,大王听信袁公路等人谗言,日日办宴饮乐不止,荒废政事不说。”

“更是不知谁人蛊惑了大王,让大王大兴土木,兴建高台,欲取名铜雀以供享乐之用,甚至已抽调不少兴建新都的工匠……”

李基怒得豁然而起,怒斥道。

“荒唐!”

蒋干则忍不住心中随之窃喜。

铜雀台?

汉王有灵帝遗风也。

“汉王今何在?”

“正在王府内饮乐。”徐庶叹息着开口。

“去汉王府。”

李基当即下令马车改道,直奔汉王府而去,下了马车就欲往王府内闯。

然而,此前被刘备允了特权可以自行出入王府的李基,却是被拦在了王府门口。

这一刻,李基气得忍不住发笑,盯着面无表情的夏侯博,问道。

“尔敢拦我?”

“汉王有令,请丞相恕罪。”夏侯博冷冷地答着。

李基往前走了一步,问道。

“若我执意要进,那又如何?”

以夏侯博为首的众亲卫不得不往后退了一步之余,却是没有让出道路,而是躬身而拜,道。

“请丞相勿让我等为难。”

李基脸上的神色来回变幻了一阵,挥了挥手,道。

“罢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