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6章 大试(1 / 2)

攻掠天下 余观鱼 1054 字 3个月前

皇宫大殿。

今天的朝议差不多已经进入尾声了,主议了全国人口和百姓耕种问题。

在百年前,天下人口有过一段鼎盛,达到了四亿左右。

但随着天下越来越乱,至商睿横征暴敛,荼毒天下,人口有了大大的衰减。

这其中在饥荒情况下饿死的人就有不少,还有苦于徭役的,被达官贵人殉葬的,逃难而死的,等等等等。

再然后,诸侯暴乱,群雄割据,列国争霸,百余年间战争肆虐大地,生灵涂炭,青壮锐减。

到最后,秦皇终于扫平天下,可四亿人口至今日,只有八千多万了。

大秦的版图是非常大的,八千多万人,放在整个天下,已经算得上是人口希少了。

对于这个问题,众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有鼓励生育的,有在赋税上做文章的,建议女子14岁必须嫁人的等等。

萧远同意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但否定了赋税文章。

14岁,讲道理,还是含苞待放的年纪,女子确实可以嫁人,但在这个年纪生孩子,危险性不知有多高。

这条政策对平民百姓家的女子充满了恶意,是没有将女子当人的,而是当作了工具。

萧远不会同意这种阶层压迫的建议,没有拿赋税逼迫嫁娶,而是将女子适婚年龄调到了16岁以上。

同时,废除了对寡妇的再嫁限制。

要知道,之前丧夫之后,寡妇是不准再嫁的,稍有这个动向,就要被说成不贞不忠,世俗下,几乎成了不可跨越的鸿沟。

这都是某些文人所谓的学说,却没想过这样对一个女子是有多不公平。

人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死了丈夫,怎么的,就要一辈子守寡,不准再嫁?这不扯淡吗。

可当萧远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却有大臣表示了反对。

“张爱卿,如果你的女儿刚嫁人,却意外死了丈夫,那么她要在夫家守寡一辈子吗?毁了她这一辈子吗?”

对于这种陋俗,萧远向来喜欢反问,就像献祭少女这种,你说祭祀少女能得到河神庇佑是吧,行,我看你家女儿就不错,献了吧。

“这,是臣多嘴。”那大臣明白了,忙施礼退回了班列。

接着刘玉之站了出来:“陛下圣明,臣深表赞同。”

“恩,那就尽快由相府行文吧,包括鼓励生育等政策。”萧远道:“另外,那些战死将士的妻子,如果想改嫁的,许其改嫁,愿意守节的,也随她们,在此方面,不作任何勉强,一切全凭她们自己。”

“是。”刘玉之应了一声,顿了顿道:“不过陛下,关于耕种问题,农田灌溉、水利方面,虽然为国家着重有一定保障,但耕牛,还是太少了。”

“多年战乱,许多流民刚回到家乡落户,开垦的荒田有不少,这些,都需要用到耕力。”

“基于此,臣建议,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禁止杀牛,于每个村中,都可以投放两到三头耕牛,由村里共同喂养,农户可以轮流使用。”

萧远稍作考虑,便点头同意了:“可以,依丞相所言,三年内,耕牛除生老病死外,不得杀之以食肉。”

现在战乱刚平,是急需要恢复生机的,牛这种农业重用,是必然要面临禁杀的。

解决完这两件事,萧远又随口问道:“大试将近,各地士子都入京了吧?”

“是的。”刘玉之回到:“如今长安,英才汇聚,参加会考的各地士子已有七千多人,酒楼客栈,随处可见书生,整个长安亦是文风大盛。”

有这么多人并不奇怪,因为这是憋了好几年的一次大考,更是天下统一之后的第一次科举。

现在山河归一,再没有战乱,所有的读书人,就没有一个不想当官的。

“恩”萧远考虑了一下,道:“既如此,这次大试,就录榜两百人吧。”

说着看向了董舒:“考场都准备好了吗。”

后者出列道:“回陛下,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大试定于长安书院,共十间考场,届时,考生会分成上午、下午两个场次,共计三天。”

“同时,根据陛下的要求,所有考生的姓名都会封盖,直到所有大试考卷阅审完毕。”

科举封名,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更是防止徇私舞弊。

“会试期间,考生们的食宿都安排好了吗。”萧远又问。

“陛下放心,都安排好了,就在长安书院。”董舒道。

长安书院的占地面积是极大的,容纳万人不成问题。

“恩。”萧远想了想之后,喊道:“阎明。”

“臣在。”后者连忙出列,拱手施礼,腰身微躬。

萧远言简意赅:“此次大试,董舒为主考官,礼部副之,与章台阁交叉审阅。”

“诺。”两人同时应声。

阎明则是心中一喜,心里想着:宣系掌握着取士,很容易搞门生啊,还是陛下圣明。

三月初八,大试开始。

各地士子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长安书院。

期间自然有同窗好友互相交流:

“这长安书院好大啊.”

“废话,这是京都长安,听说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