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萧远的王令下,秦军开始大规模出动,将第七、第八、第十步军,暂编为几十个分队,由不同路线,进入各个动乱地区,分自出击,进行同时平乱。
此次平乱,镇压力度极大,是整个楚地的剿匪行动,而这些匪寇,多为当时楚国动荡,趁火打劫之人,他们聚集为匪,占领山头,拦路打劫,听闻秦军将到,许多人都一哄而散,少有反抗的,也是被迅速剿灭。
在剿匪的这段时间里,萧远亦在楚王宫忙的焦头烂额。
由于楚国之前的动荡,多地官府遭到百姓砸毁,官吏卷款逃亡,导致了各个县乡的府库空弊和政治体系的崩塌。
一个地方,不能没有官府,否则,就没有律法和制度,将会天下大乱。
在此问题上,萧远在着令王廷派遣官员的同时,也调看了不少宗卷,综合考量,加之贾攸、王肃等人的推荐,任用了部分楚官。
半个月后,上百名官员带着委任状进入了楚地,这其中,单是县令,就多达三十多人,其余则是一些郡级属官,如郡丞、主薄等。
这些都是朝廷命官,多由秦国王廷推荐,萧远亲批,这才能走马上任。
别看县令区区七品,可却是一地父母,他的好坏与否,将关乎当地民生。
萧远对他们更是极为重视的,在赴任之前,将其都召集了过来,于楚王宫设宴,亲自款待。
露天盛宴上,两侧坐着的,都是即将上任楚地的官吏,身前各置一案。
等酒菜上齐,萧远于正上方的位置,也开门见山的说道:
“楚地的局面,想必诸位也都清楚,政治体系几近崩塌,生产凋弊,法令昏暗,盗匪蜂起,流民四窜。”
“在地方治理上,本王要给你们三个首要的目标。”
“第一,重建官府,严明律法,施以秦治。”
“第二,解决流民、人口、户籍问题。”
“第三,恢复生产。”
“以上三点,当作第一要务。”
“江南初定,百废待兴,正是诸卿为国效力之时。”
“尔等都是朝廷命官,系地方民生安稳,而楚地情况,到任之后,恐有多方困难,但本王相信,你们一定能克服一切,迎难而上,为社稷之功臣……”
“臣等谨遵大王教诲”人们异口同声,纷纷注视着萧远。
后者端起了几案上的青铜杯,环视一周:“众卿共饮。”
“共敬大王”
这一次的官员调任,其实是一个机会,许多人都是争取过来的,因为越是这种时候,就越是能展现政绩,在往后是很有可能高升的。
许多县令在王宫之宴后,都心情激动,怀着雄心壮志,准备大干一番。
在这期间,各地武卫府的成立,更是一刻都没有落下。
萧远说是三月之内,戡平一切战乱,实则,在秦军四面出击下,短短两月时间,匪寇已荡然无存。
官府的重修,武卫府的成立,匪患的清除,社会的安稳,使各地流民开始纷纷返乡。
江南形势一片大好,然而萧远,却始终没有任命楚州令。
按理说,要治理楚地,楚州令尤为重要,理当速调公卿,在人选方面,秦州传来的书信,更是如同雪片一般。
这其中,有吏部的推荐,有尚书令姚廷玉的举荐信,有监察令窦建章的上书,以及其他一些重臣。
这个官职,是非同小可的,朝堂众臣,都希望推荐自己的朋友,好在政治上多一分主动权,这无可厚非。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萧远的最终王令,却是调令许宗成速速赶赴楚州。
许宗成,原宣国大臣,两国合一后,现任秦国治粟内史,九卿之一。
陆云烟曾评价他:英杰之士,辅政之才。
从当朝九卿,调任楚州令,说不上降,但也说不上升,因为都是正二品。
可这显然是有些不按常理的。
这个调令一传来,秦国大臣们也都炸开了锅,少不了一番议论。
一次相府议事后,有人忍不住说道:“大王从九卿之中调任,太过出人意料,我等荐官书信,都被拒绝了啊。”
“从治粟内史一事上,恐怕还会有官职变动,君意难测啊……”另有人感叹了一声。
半个多月后,许宗成风尘仆仆,赶到了楚王宫,面见萧远。
得知他的到来,萧远面露喜色,连忙放下手中竹简,难得一见的亲自迎出了书房。
在书房外见到大王快步而来,许宗成也是吓了一跳,连忙跪伏于地,高声呼道:“臣,许宗成,参见大王。”
“爱卿快快请起。”萧远上前扶起了他。
君王亲自出来,本就让许宗成受宠若惊了,此时更是慌的不行,连忙低身:“大王折煞微臣。”
他的年纪,在四十多岁,和其他文官一样,下巴上的胡须修饰极好,相貌并不出奇,较为清瘦。
萧远将其打量了一眼,温和笑道:“宗成啊,国内可还好?”
“大王放心,有相国大人和尚书大人主持,一切安稳,近来也并无大事发生。”许宗成如实说道。
“恩。”萧远点了点头,又拉起了他的手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