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天后,王宫书房。
宣王正在就大河渠一事,跟韩举交谈。
后者被召回都城,自是一番诉苦,大言张景瑞要求苛刻,无法相处。
并说道:“大王啊,他张口就是三百万两白银,微臣不得不慎重考虑啊,臣也一心只想为国分忧,还望大王明鉴啊。”
“好了好了。”宣王并无怪罪他的意思,而是温和说道:“爱卿忧国之心,本王岂能不知,我宣国需要爱卿,本王也离不开爱卿的辅佐,只是这河渠一事,事关重大,它牵扯到了我宣国北部的所有农田灌溉之事,所以在此事上,咱们不能对张景瑞持有太多偏见。”
“当然,韩卿并没有做错什么,对耗费金银的质疑,也是应该的,在这一点上,本王绝对信任韩卿。”
“这样,从今日起,韩卿即兼任河渠修筑一事的财政总管,一切耗费金银,都必须由韩卿过目,不过这河渠修筑嘛,还是要以张景瑞的意见为主,他说怎么修,需要多少钱,你核实之后,该批的,还是配合人家,这样才是为社稷着想,为国家着想啊。”
“啊?”韩举有些傻眼了,本以为,宣王让他回来,多少是要训斥一下的,没想到,竟这般信任,再次委以重任。
傻眼之后,他也感动的一塌糊涂,当即跪伏于地,颤声说道:“大王如此信任微臣,微臣惭愧,必定不负重任,全力协助配合张大人,完成国家工程。”
“好,好,有韩大人此话,本王就放心了。”宣王含笑说道。
此女王,手段绝非一般。
作为君主,她当然知道韩举心态,这样做,比训斥强压,效果要好了太多太多。
而在安抚完韩举之后,于第二天早朝,她又在朝议大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与张景瑞交谈了一番。
这时候的张景瑞,其实已经收到了萧远的回信,信中先是一番好言安抚,然后告诉他,这是一次促进两国关系的大事,让他用心完成,不可再提请辞之事。
于宣国朝堂上,面对宣王的提问,张景瑞如实说道:“殿下明鉴,非外臣不愿,而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请求王廷拨款,也是一种工事准备。”
“而韩大人,并无过错之处,外臣能够明白,他是为了减少国库开支,想将事情办好。”
“可外臣同样也想将事情办好,若没办好,最后出了差错,外臣难辞其咎,正因如此,才不敢轻易签字,以致工事迁延。”
宣王点了点头,道:“张大人能对工事如此负责,本王甚悦,而渠口一事,本王听说你们多有不和,不知可否解此隔阂。”
“当然,大家都没有错,只是意见相左罢了。”张景瑞解释道:“这就像一间房屋,简单的修筑,也能遮风挡雨,但一遇狂风,必然倒塌!因而,外臣欲加固其基,以求长期之安稳。”
“同理,渠口若像平常修筑,无洪流暴雨,确实安安稳稳,但殿下可以保证,今后数十年,乃至百年,一直风调雨顺吗?”
“因此,外臣认为,要修,就修的稳稳当当,使此大渠,不会有任何意外,不仅造福当下百姓,更为后世之福!”
他的话,说的极其正色,满朝大臣听完,都无话可说。
宣王更是深吸了一口气,站起身道:“张大人所言,本王明了,今日,可将话放在这里!王廷,全力支持张大人兴修水利!任何人也不能动摇此决心!”
说着,亦直接拿起了王案上的利剑,走下台阶道:“张大人接剑!”
宣王剑,是非常精致的。
她身穿王服,头戴王冕,额前九串玉珠,单手递剑。
张景瑞早就傻眼了,呆愣当场,半天没有反应过来。
其他大臣,更是一阵骚动。
这可是王剑啊,代表了什么!
宣王为什么这么做,那是因为她明白,张景瑞是有诸多困难的,下面的官吏,是会与其作对的,既然让人家来修,就得放权,否则,这事就成不了!
从中可见女王之大气。
直到过了好一会儿,张景瑞才算回神,接着慌忙跪地,连语气都有些变了:“外臣惶恐,岂敢受此王剑,请殿下三思。”
他确实不敢接。
而他话音一落,其他大臣也都反应了过来,接着慌忙出列,七嘴八舌道:
“宣王剑,乃君上佩剑,大王不可如此……”
“大王三思啊……”
“卿等听本王一言!”宣王环视一周,正色说道:“我宣国北部,多少年来,常有干旱,一直无法解决,乃至民生疾苦,多有良田荒废,颗粒无收,今,河渠一事,乃社稷之重!”
“而张大人,德才兼备,是兴修水利之不二人选!”
“可我们下面的官吏,都不了解,都不理解,如此一来,矛盾多出,此事必然无法完成!”
“今天,本王授王剑于张大人,就是要告诉众卿,告诉下面的官吏,本王修筑大河渠的决心!”
她话说完,再次将王剑一递:“请张大人接剑,有此王剑在,于水利一事上,如何修,如何动工,皆由你全权决断!”
啊!?张景瑞瞪大了眼睛,喉结滑动,忍不住狠狠咽了口唾沫,可还是没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