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吧,咱们队长随口指点一句,那汉斯直接转败为胜……」
「枪爆手榴弹见过麽?」
「咱们队长设计的堑壕,汉斯连一个连打对面四个连,英-法-士兵愣是没冲过来……」
连高丽都去学院讲了三天课。
所有人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最主要的,他们全须全尾囫囵个回来了。
赵传薪转了一圈,陪老婆孩子们,顺便略作休整。
各种订单还在源源不断往欧陆运输。
7月初,赵传薪带另一队学生,去了奥斯曼帝-国东-北部的高-加索地区。
他带着学生在马拉兹吉尔特,随奥斯曼帝-国军队对抗沙-俄大-军。
赵传薪特别针对沙俄,即便带学生学习,即便赚钱,但格外关照沙-俄,让他们尽可能的减员。
每次少量,次数多了,结局截然不同。
前面奥斯曼帝-国打的顺风顺水。
直到8月8日,遭到沙-俄军队堵截。
就是逆风局才狂涨经验。
在险象环生中,一群学生迅速完成蜕变。
这队学生,学不到德-国那种精密的战-争艺术,但中-东-战场运动性比西线高,他们见识了欧-战中的步炮协调和延时型反攻。
赵传薪教学生教出了心得。
很快又带第三波学生,参加了英国和奥斯曼帝-国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加时赛战-争。
这次,赵传薪明显偏向同盟-国一方,他带着学生参加了库特·艾·阿玛拉的防守战。
英-军有480公里的通信线路,为了保护通信线路,就只能在沿途分散兵力,导致攻-打库特·艾·阿玛拉的时候兵力不足。
赵传薪与奥斯曼帝-国的此战首-领纳·阿德·丁·帕沙商量,让他们分给十个学生500人指挥,代价是为这五百人的枪枝弹药和军粮负责。
帮忙干活,还给物资,何乐不为?
赵传薪所在的这条防线上,学生带着士兵布置了铁丝网障碍区,倒塌的土墙也被柱子支棱起来,重重迭迭的防备英-军炮击。
然后分门别类的规划出补给线丶预备阵地丶指挥所和营房。
队伍虽小,五脏俱全。
赵传薪穿着土黄色短袖,吃海鲜面,咬着蒜瓣,丝毫不理会空气中扬起的尘土。
「队长,能给俺一瓣蒜吗?」一个叫王光复的学生不好意思开口。
赵传薪丢了两头蒜过去:「你们几个分分吧。」
王光复拿着蒜出门,给外面十个人分了。
这支五百人队伍,作战服丶军粮丶武器装备等与别的部队都不同。
土黄色作战服,和当地建筑和大地相仿,隐蔽性极强。
军-粮是B类和C类。
这已经不错了。
赵传薪不需要和士兵共进退,他天天开小灶,反正也不是他带-兵。
虽然已经9月末,但这里天气依旧炎热。
战-场尸体腐烂散发的恶臭随风飘荡,令人作呕。
吃过晚饭,英-军又开始开炮。
各方进入防空掩体躲避。
有人拿赵传薪做的潜望镜探出掩体查看敌情。
王光复总是疑神疑鬼,觉得其它防线随时崩溃,或许英-军已经打到了后方。
他是这支队伍的「司-令」。
夜里,英-军发起冲锋。
王光复这里本来是侧翼,却不妨英军将攻击方向偏移200米,这里便首当其冲。
王光复立即让之前设计的火力点,给英-军来了一组组合拳。
裹着头巾的印——度小分队伤亡惨重。
但接下来澳洲的士兵就没那麽好打了。
澳-洲兵比英-国兵还精锐。
他们分散开,与第二梯队打起了手榴弹战。
赵传薪的苹果雷威力大,体积小,丢的更远。
英-军手榴弹里的炸药似乎有点问题,威力感人。
赵传薪在黑暗中抽菸,忽然他起身朝外走去,来到指挥部告诉王光复:「小心3号阵地,那里是拐角。」
说完,他在旁边坐着看热闹。
王光复取出之前绘制的地形图一看,悚然一惊:「快,第四梯队,部署在3号阵地上。」
此处是土城的边缘,3号阵地拐角处,有利于攻方不利于守方。
赵传薪在黑暗中稳坐如山。
不多时,战斗进入白热化。
另一个学生来报:「2号阵地告急……」
无错版本在读!首发本小说。
王光复只觉得头皮发麻。
赵传薪声音从黑暗中传来:「2号机枪阵地加了钢板和土袋,你怕个几把?」
王光复精神一振:「无妨,2号阵地死守住。」
果然,2号阵地屁事没有。
很快,英-军败下阵去。
别的地方却依旧在打,但王光复这里暂告安全。
王光复擦擦额头冷汗,手脚俱抖。
指挥战斗的压力,比他设想中还要大。
虽说赵传薪坐镇,至少能保证他们生命安全。
但指挥不当会死人,别人因自己而死,那种